SlideShare uma empresa Scribd logo
1 de 5
Baixar para ler offline
常州 工 学院 学报
“
四 字格
”
与成语修辞
莫 彭龄
常州工学院人文科学系
,
江苏 常州
摘要 成语的基本形 式是
“
四 字格
” ,
这是唯 一 的 既 能 一 次 四 分
,
又 能 两 次 偶 分 的 形 式
。
它 最能 体现 汉 文 化 中
“
以 偶 为佳
” 、 “
以 四 言为正
”
的要求
,
有着深厚的 文化土壤
。
而 成语修辞的基本要 求是
“
四 字格
”
化
,
由 于
“
四 字格
”
的
影响 和 制约
,
成语修辞在对偶
、
音律
、
色彩
、
辞格等方 面 显现 出丰富多采且 又 别 具一 格的特点
。
关键词 成语 四 字格 修辞
中图分类号 文 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
“
四字格
” ,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
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 内涵
,
也同汉语 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
二
“
四字格
” ,
正如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
一书所指出的
, “
是汉语所特有的
” , “
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
汉语词语那样 的形式
,
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 中特别发展
的
” 。 “
四字格
”
在成语 中乃 至汉语 中特别地发展
,
确 实值提
探讨
。
它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 的庄重典雅的形式
,
它最
符合汉文化中
“
以偶为佳伙
“
以 四言为正
”
的审美要求
。
可 以
这样说
,
它不仅是汉语特有 的语言形式
,
也是特有 的一种文
化形式
。
“
以偶为佳
” ,
讲究对偶
、
对称
、
对仗
,
这是汉 民族非常
重要 的文化心理
。
而
“
四字格
”
最能体现
“
以偶为佳
”
的要 求
,
它是唯一 的字数较少
,
既能一次四分
,
又能两次偶分 的形式
。
一次四分即一分为四
,
两次偶分即先一分为二
,
再一 分为二
。
一次四分的成语如
“
青 红 皂 白
、
切 磋 琢 磨
”
等
,
两 次偶
分的成语如
“
阳刀春 白夕雪
、
铜 墙 铁 刀壁
”
等
。
而
“
三 字
格
” 、“
五字格
”
等都不能对称地一分为二
。
十分有意思 的是
,
由于
“
四字格
”
既能一分为 四
,
又能两次一分为二
,
于是 这种
格式便呈现出
“
雅
”
的特点
,
而
“
三字格
” ,
则明显 呈现 出
“
俗
”
的特点
。
如 四字成语 三字惯用语
极弄是非 嚼舌 头
充耳 不 闻 耳边风
大吹 大擂 吹牛皮
阿谈奉迎 拍马屁
有机 可乘 钻 空子
夜 以 继 日 开夜车
从上述例子的对 比可看 出
,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
,
但却有
雅俗之别
。
当然
,
成语
“
雅
” ,
惯用语
“
俗
”
还 有其他原 因
,
但
是
,
字数上 的差异不 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 因
, “
四字格
”
的重
要作用 由此可见一斑
。
“
以偶为佳
”
的要求不仅反映在字数
、
结构上 的对偶
、
对称
,
而且反映在音律上音节整齐匀称
,
声调平仄相 间
。
这
两方面
, “
四字格
”
都胜任愉快
。
在音节节奏上
,
几乎所有成
语都可一分为二
,
形成两个音节
,
两个节奏点
。
这样
,
读起来
节奏明快悦耳
。
此外
, “
四 字格
”
大多能平仄相 间
,
体现 出汉
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如
平平仄仄 粗茶一淡饭 吞云一吐 雾
仄仄平平 意 气一风发 冷若一冰霜
平仄平仄 完璧一归赵 肝胆一相 照
仄平仄平 细 枝一末节 爱惜一羽 毛
平仄仄平 光 隆一 陆 离 孤假一虎威
仄平平仄 目 空一一切 海 中一捞 月
平平 平仄 隔靴一搔痒 思 贤一如渴
仄仄仄平 骨鼓一在喉 痛 不 一欲生
平仄仄仄 根壮一叶茂 得寸一进尺
仄平平 平 过河一拆桥 价值一连城
平 平仄平 孤 家一寨人 层 出一不 穷
仄仄平仄 古 井一无 波 后起一之 秀
从上述例子可 以看出
,
几乎所有成语都可 以一分为二地
收稿 日期
一 一
第 期 莫彭龄
“
四字格
”
与成语修辞
读
,
节奏十分整齐
、
明快
,
以至于象
“
一 衣带水
”
这样 ,’十 ”
的
音节
,
一般也读成
“ ” 。
其次是绝大多数成语是平仄相
间
。
我们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中 字条成语进行 了统计
,
在 条成语 中
,
平仄相间的 条
,
占
。
这是按现
代汉语的声调来分析的
,
如果 以古代 四声来考察
,
比例还要
高些
。
由此可见
,
成语 中基本上做到 了平仄相 间
,
以此来体
现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从语言 内部考察
, “
四字格
”
结构灵活多变
,
它几乎能
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
,
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
。
如
联合关 系 青 红 皂 白 铜墙 铁壁
主 谓 关 系 叶公刀好龙 机力不 可失
动 宾关 系 〔重 〕鳖篷琴 〔明 〕皇愁李
动 补 关 系 摔 以 轻心 重 于泰山
偏 正 关 系 害群 之马 不 翼 而 飞
连谓 关 系 旦丝垂左 立
堑板
兼语 关 系 童雹李毅 担
幼散
同
“
三字格
”
的惯用语相 比
, “
四字格
”
的结构配置是 十分
丰富的
。 “
三字格
”
则要简单得多
,
主要是动宾和偏正 两种
。
同
“
五字格
”
相 比
,
尽管
“
五字格
”
也能配置多种关系
,
但是
,
对
称性的一分为四
、
一分为二的联合关系是
“
五字格
”
无法胜任
的
。
从人的认知心 理来看
, “
四字格
”
符合人 的认知 心 理
特点
,
因此
,
便于记忆
,
也便于使用
。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
人
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 以组块为单位的
。
组块可大可小
,
都是
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 和记忆 的
。
人脑 的记忆 的第二层 次 即
短时忘记
,
其信息处理区 的容量一般为 个组块
,
超过 个
,
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
。 “
四 字格
”
结构正好适应人脑认知
心理上的特点
。 “
四字格
”
是 个字
,
加上结构关系正是 个
组块
,
正好适应第二记忆层次容量是 个组块的特点
。
而在
长时记忆区记忆时
,
又是把每个
“
四字格
”
作为一个组块来记
忆的
,
这样
,
既节省 了记忆区和处理处 的容量空间
,
又节省 了
时间
,
大大提高了语言效率
。
三
“
四字格
”
不仅在字数
、
结构
、
音律等方 面有着独特
的优势
,
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
从《古诗源 》所选 的第一
首民歌
“
日出而作
,
日人而息
” ,
到《诗经 》首篇
“
关关唯鸿
,
在
河之洲
” ,
都是 四 言句
。
古代 的名人 名言
,
许多都是 四 言 短
句
。
从孙子的
“
知 己知彼
,
百战不殆
”
到老子的
“
千里之行
,
始
于足下
” ,
从孔子的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到孟子 的
“
然后知
生于优患
,
而死于安乐也
”
等
。
再如王勃的《滕王 阁序 》
、
范 仲
淹的《岳阳楼记 》
、
苏轼的《前赤壁赋 》
,
其中一些精彩 的句子
,
许多都是四言句
。
正如 吕叔湘先生所说
, “
四音节好象一直
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 的语音段 落
。
最早的《诗经 》里诗
以 四言为主
。
启蒙的课本《千字文 》
、
《百家姓 》
、
《李 氏蒙求 》
、
《龙文鞭影 》等等都是 四 言
。
流传最广 的成语 也 是 四 言 为
多
。 ”
可见
, “
四字格
”
备受使用者的喜爱以及汉语成语基本上
是
“
四字格
’,
决不是偶然的
,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原
因
,
也同汉语 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 考察成语形成的历史
,
许多成语都有
“
四字格
”
化 的
过程
,
即从非 四字到 四字 的过程
。
其中
,
不 只是有字数 的要
求
,
还有字义
、
韵律
、
色彩等方面 的要求
。
而所有这些都是在
“
四字格
”
的框架 内进行 的
,
因此
,
所进行 的词语锤炼也有其
特殊性
。
正 因为如此
,
我 们把这些都作 为
“
成语修辞
”
来研
究
。
二
“
成语修辞
”
的基本要求是
“
四 字格
”
化
,
这其 中又有
种种不 同的情况
。
在汉语成语中
,
有一部分在其源头 即有关诗文 中
,
本
身就是
“
四字格
” ,
如
“
旱魅为虐
”
语出《诗经
・
大雅
・
云汉 》
“
旱
魅为虐
,
如淡如焚
。 ”
这样的成语只需原封不动地摘录
,
是
“
拿
来主义
” 。
或者在其源头的诗文 中包含 了成语
,
只需截取就
可 以了
。
如
“
分崩离析
”
语 出《论语
・
季 氏 》
“
邦分崩离析
,
而
不能采也
。 ”“
风声鹤峡
”
语 出《晋书
・
谢玄传 》
“
闻风声鹤 映
,
皆以为王师 已至
。 ”
这两条成语都是从原文 中截取的
。
“
四字格
”
化 的方法 之一 是删减词语
,
浓缩 内容
。
如
“
一 日三秋
”
语本《诗经
・
王 风
・
采葛 》
“
彼采葛兮
,
一 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由
“
一 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变成
“
一 日三秋
” ,
字数
变成了
“
四字格
” ,
内容却更凝炼集 中了
。
再如
“
一 日千里
” ,
语本《荀子
・
修身 》
“
夫骥 一 日而 千 里
,
鸳 马 十驾则 亦及 之
矣
。 ”
《庄子
・
秋水 》
“
骥
、
骥
、
弊
、
骆
,
一 日而驰千里
。 ”
《史记
・
秦
本纪 》
“
造文为穆王御
,
长驱归周
,
一 日千里 以救乱
。 ”
从
“
一
日而千里
” 、“
一 日而驰千里
”
到
“
一 日千里
” ,
字数 向
“
四 字格
”
靠拢
,
意义却更加鲜明
,
从中我们可 以看 出成语形成的轨迹
。
也可 以摘录两 段 中的关键词 语
,
锤炼成一 条成语
。
如成语
“
拔山扛鼎
” ,
其中
“
拔 山
”
源 自《史记
・
项羽 本纪 》
“
于是项王
乃悲歌慷慨
,
自为诗 曰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雅不逝
。
雅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
而
“
扛鼎
”
也源 自《史记
・
项羽本纪 》
“
籍长八尺余
,
力能扛鼎
。 ”
把
“
拔 山
” 、 “
扛鼎
”
合
起来作为一条成语
,
形容力大无 比
。
方法之二是 增 添 词语
,
形 成
“
四 字格
” 。
如
“
别 开 生
面
”
语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 霸 》
“
凌烟功 臣少颜色
,
将军
下笔开生 面
。 ”“
开生 面
”
是勾 画 出新 的生 动面貌 的意思
。
后
人又添上一个
“
别
”
字
,
成 了一条成语
,
用来 比喻另创一 种新
的格局或新的形式
。
如清人赵冀《匝北诗话 》
“
以文为诗
,
自
昌黎始
,
至东坡盖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
,
成一代之大观
。 ”
再如
“
短兵相接
”
语本《九歌
・
国疡 》
“
操吴戈兮被犀 甲
,
东错毅兮
短兵接
。 ”
由
“
短兵接
”
到
“
短兵相接
” ,
增添 了词语
,
变成了
“
四
字格
” 。
方法之三是用
“
四字格
”
概括寓言
、
神话
、
传说和 历史
故事中的主题
,
形成成语
。
如
“
滥竿充数
、
画蛇添足 精卫填
海
、
夸父追 日 卧薪尝胆
、
三顾茅庐
”
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我
国古代典籍中
,
寓言
、
神话
、
传说和历史故事十分丰富
,
但无
论是什么故事
,
用
“
四 字格
”
都可 以把其 内容概括得 十分准
确
、
生动
、
传神
。
如
“
东施效壑
”
这条成语源 自《庄子
・
天运 》
,
一 一
常州工学 院学报 年
原文 中没有
“
东施
”
这个名字
,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
、
圆满
,
也为
了能满足
“
四字格
” ,
作者仿
“
西施
”
创造 了
“
东施
”
这一 人物
,
可谓一绝
。
三 成语修辞不仅是在形式上满足
“
四字格
”
的要求
,
更
重要是词义上 的锤炼
。
在第一部分的 中
,
曾分析 了
“
四 字
格
”
既能一分为 四
,
又能两 次一分 为二 的特点
,
这一 特点
,
为
成语在
“
四字格
”
这一小 天 地里形成形式多样对偶式对举创
造 了条件
。
这种对偶式对举 可 以 是 同义 的
,
也 可 以 是 反 义 的
。
如
春洲一秋蛇 夏炉一冬扇 耳 闻一 目睹
门 当一户对 耳聪一 目明 手舞一足蹈
文从一 句顺 字斟一 句酌
凶 多一吉少 外强 一 中干 欲擒一故纵
志大一才疏
组是同义对偶
,
如
“
春
”
与
“
秋
”
同义相对
, “
蝴
”
与
“
蛇
”
同
义相对
,
十分工整 组是反义对偶
,
如
“
凶
”
与
“
吉
”
反义相对
,
“
多
”
与
“
少
”
反义相对
,
也很工整
。
成语 中用数词相对 的不在少数
,
如
“
红
”
与
“
绿
” 、 “
红
”
与
“
紫
” 、“
绿
”
与
“
丹
” 、“
青
”
与
“
白
”
等
,
因此
,
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
仅有
“
桃红
”
没有
“
柳绿
”
相衬
,
就构
不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
其次
,
颜色词往往带上浓厚的文
化色彩
。
以
“
红
”
和
“
绿
”
为例
,
从色彩学角度看
,
它们是
“
三 原
色
”
中两支代表色
,
具有最大 的区别性
,
对 比也就 十分 明显
,
并往往 以借体的形式 出现
,
被赋于某种特殊 的情感
。 “
灯红
酒绿
”
形 容五 光 十色 的繁 华景象 或穷奢 极 侈 的糜烂 生 活
。
“
绿肥红瘦
”
用
“
绿
”
代叶
,
用
“
红
”
代花
,
形 容雨后绿 叶茂盛红
花凋零的景象
。
再如
“
绿衣 黄里
” ,
古时 以 黄色为正 色
,
绿色
为闲色
。
用绿色为衣
,
黄色为里
,
旧喻尊贵反置
,
贵贱颠倒
。
朝 三一暮四
心 一一 意
三令一五 申
千 山一万 水
七 嘴一八舌
十全一十 美
千锤一百 炼
十 拿一九稳
数词对举的
,
情况 比较复杂
。
从词性角度看
,
同数词组
合的可 以有名词或名词性语素
,
如
“
千 山
”“
万 水
”
也可有动
词或动词性语素
,
如
“
千锤
” 、“
百炼 ,’还可有形容词或形容词
性语素
,
如
“
十全
” 、 “
十美
” 。
还有一些数词对举 的成语
,
已形
成一种格式
,
具有生成性
。
如
“
千 …万 …
” 、
“
千 …百 …
” 、 “
一
・ ・ ・
一 …
” 、 “
十 …十 …
”
等
,
每一种格式都可 以生成大量 的对偶
或对举式的成语
,
以
“
千 …万 …
”
为例
千仓一万 箱 千头一万 绪 千丝一万婆
千军一万 马 千言一万语 千岩一万壑
千秋一 万 岁 千刀 一万 剐 千门一万 户
千叮一万 嘱 千 变一万 化 千差一万 别
千恩一万谢 千真一万确 千难一万 险
千呼一万唤
这种格式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
如
“
千军万 马
”
形容雄壮
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
千丝万缕
”
则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
千
真万确
”
则强调 了
“
真
”
和
“
确
” 。
这其中
,
格式起着一般词语
起不到的作用
,
它 比一般词语更具形象
、
夸张
、
强 调 的作用
。
而进人格式的词或语素
,
对偶也十分工整
,
不仅词性相 同
,
词
义相近
,
大多还讲究平仄
。
在成语修辞中
,
词语 的锤炼不仅考虑到字数
、
词 义
、
音律的要求
,
还追求色彩的搭 配
。
这样使成语尽 管 只 个
字
,
但言简意赅
,
格外精彩
。
例如
绿肥红瘦
碗 紫嫣红
桃红柳绿
绿衣黄里
在上述成语 中
,
色 彩词
,
也是 以对举 的形 式 出现 的
,
如
一 一
一 成语修辞中还有一 个明显 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修辞
格
。
比喻
、
借代
、
对 比
、
比拟
、
夸张 等修辞格在成语 中用得很
多
,
也很精彩
。
同其他修辞格不 同的是
,
在形式上 只能是
个字
。
由于
“
四字格
”
的影响和制约
,
成语 比喻
、
成语借代
、
成
语对 比
、
成语 比拟等便呈 现 出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 的特点
,
以下以成语 比喻
、
成语借代为例作一说明
。
与其他 比喻相 比
,
成语 比喻在结构形式 上 最 明显 的
特点是
“
四字格
” 。
由于受
“
四字格
”
的制约
,
成语 比喻便呈现
出形式多样又颇具 自身特点的 比喻格式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一 本体
、
喻体
、
喻词 的出现
。
如
口 若 悬河 势如破竹 力清同手足 归心 似 箭 春深似 海
与一般明喻不 同的是
,
这种 比喻形式十分简练
,
本体
、
喻
体均为一
、
二个词
,
喻词多为
“
若
” 、 “
如
” 、“
同
” 、
“
似
”
等单音节
书面词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二 只出现喻体和喻词
。
如
如 雷贯耳 如 坐针毡 如 火如茶 如 狼似 虎
这种 比喻格式是成语 中所特有的
,
陈望道先 生在《修辞
学发凡 》中未曾论及
。
因为成语 比喻是
“
语言 的
”
而非
“
言语
的
” ,
因此
,
它可 以省去本体
,
作语言材料供人们使用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三 只出现本体和喻体
。
如
车水马龙 唇枪舌 剑 星 罗棋布 冰消 瓦 解
破竹 之势 药石 之 言
诵 足之势
组每条成语 中有两 个 比喻相 对联合
,
省去 了 喻词
组喻体在前
,
本体在后
,
结构上借
“
之
”
满足了
“
四 字格
”
的需
要
。
成语 比喻格式之 四 只出现喻体
。
如
鸡毛蒜 皮 一盘散沙 雨后春笋 百 孔千疮
盲人摸 象 按 图索骥 愚公移 山 哀 鸿遍野
、
两组不分本体和喻词
,
直接用成语作喻体
。
按 陈望
道先生分析
,
这是借喻
。
组是名词性的
,
在使用时
,
一般作
比喻中的喻体
,
本身独立性较差 组是动词性或主谓式
,
有
较强独立性
,
本身可成一个 比喻
,
往往说明某一个道理
。
从上述的分析可 以看出
,
成语 比喻无论是哪一种格式
,
都是
“
四字格
” 。
这是汉语成语 的特点
,
也 是成语 比喻的特
点
。
第 期 莫彭龄
“
四字格
”
与成语修辞
成语 中的借代也有 自己 的特 点
,
除 了旁代
、
对代 之
外
,
还有引典代和婉称代
。
成语 中的旁代
,
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借特征或标志代
。
如
无肠 公子 明 眸皓齿 竟确 绳枢 重整旗鼓
因螃蟹无肠
,
因此用
“
无肠
”
代螃蟹
“
明眸
” 、“
皓齿
”
均为
美女之特征
,
因而代美女
“
以瓮 为墉
,
以绳 为枢
” ,
代指贫 困
之家
“
旗鼓
”
是古代军队的标志
,
代
“
军队
” 。
②借工具或材料代
。
如
投笔从戎 胸 无 点 墨 笔墨 官司 鸣金收兵
“
笔
” 、 “
墨
”
为书写 文字 的用具
,
在上述三 条成语 中分别
代
“
文
” 、 “
知识
” 、 “
文字
” “
金
”
是制锣的材料
,
代
“
锣
” 。
③借服饰代
。
这类在成语 中较多
,
故专立一类
。
如
方 领 国冠 布衣 韦带 统垮子 弟 银 , 金钗
“
方领
” 、 “
圆冠
”
是古代儒生 的穿着
,
借指儒 生
“
布衣
” 、
“
韦带
”
是古代贫寒之士 的装束
,
代指贫寒未官的人
“
纵垮
”
为古代富家子弟的常服
,
因此代称富家子弟
“
银钊
” 、 “
金钗
”
为古代妇女手上和头上插戴 的装饰品
,
因此代
“
妇女
” 。
④借所在或所及代
。
如
改 弦 易辙 不 忘沟壑 祖腹 东床 道不 拾遗
“
辙
”
为车轮在路上轧下 的痕迹
,
代指
“
道路
” “
沟壑
”
系
葬身之地
,
代指
“
死
”
东晋榔鉴择定袒腹 卧于东 床的王 羲之
为婿
,
后 因以
“
东床
”
代
“
女婿 ,’
“
遗
”
的对象是钱物
,
因此
“
遗
”
代
“
所遗之物
” 。
成语 中的对代
,
大致有以 下几种形式
①部分代全体
。
如
目 不 识 丁 千秋 万代 气冲牛斗 大兴 土木
除数词外
, “
丁
”
可能是汉字 中最 简单 的字之一
,
这里代
“
起码的字
” “
秋
”
为一年 四 季 中的一季
,
代
“
年
” “
牛
、
斗
”
即
牵牛星和北斗星
,
代指
“
天
” “
土木
”
是建筑材料的一部分
,
代
指
“
建筑工程
” 。
从理论上讲
,
也可 以 全体代部分
,
但用例较
少
。
②特称代通称
。
如
月下 老人 牛郎织 女 压倒 元 白 阳 关三 叠
“
月老
”
是古代神话 中专为人做媒 的老人
,
泛指
“
媒人
”
“
牛郎织女
”
是我 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
后泛指长期分居两地
的夫妻
“
元
、
白
”
指唐代诗人元镇和 白居易
,
这里代所有的作
家作品
“
阳关三叠
”
琴 曲名
。
琴 曲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诗为主要歌词
,
抒发离别之情
。
因全 曲分三段
,
原诗反 复三
次
,
故称
“
三叠
” 。
后泛指送别之曲
。
‘
从理论上
,
也可通称代特称
,
但成语中用例较少
。
③具体与抽象互代
。
如
拾人涕唾 锚 妹必较 被 坚执锐 绿肥红搜
“
涕唾
”
指鼻涕和唾沫
,
代指
“
意见和言论气
“
锚株
” ,
古代
很小的重量单位
,
代
“
很少 的钱
” ,
这是 以具体代抽象
。 “
坚
”
代恺甲
, “
锐
”
代兵器
“
绿
”
代海棠叶
, “
红
”
代海棠花
。
这是抽
象代具体
。
④结果代原因
。
如
汗马之 黄 倾 国倾城 祸从 口 出 令人发指
因力战而
“
汗马
” ,
故用
“
汗马
”
代力战 因佳人而
“
倾 国倾
城
” ,
故用
“
倾国倾城
”
代佳人
“
祸
”
是 言语不慎招致 的结果
,
这里代
“
不慎的言语 ,’
“
发指
”
是极度愤怒的结果
,
这里代
“
极
度愤怒
” 。
从理论上讲
,
也有原因代结果
,
但用例较少
。
引典代
。
这 里 我们采纳 了《汉语代语 词 典 》中的观
点
。
在《汉语代语词典 》中
, “
借代
”
与
“
引典代
”
是分开 的
。
我
们认为
,
从广义上看
, “
引典代
”
可 作为借代 的一种类型
。
而
这种借代在成语中用得较多
。
①借历史故事代
。
如
七 纵七 擒 子虚 乌有 梁上君子 秦晋之好
三 国是诸葛亮曾七擒七纵孟获
,
最终使孟获折服
。
后 以
“
七纵七擒
”
代御方略 汉 司马相如假托子虚
、
乌有
、
亡是公三
人为辞
,
作《子虚赋 》
,
后 以
“
子虚乌有
”
代虚构而不存在 的事
汉陈寡家有一 窃贼
,
曾藏于 梁上
,
后 把
“
梁上君 子
”
作 为
“
窃
贼
”
的代称 春秋时
,
秦晋两 国世为婚姻
,
后代指两姓联姻
。
②借传说故事代
。
如
人面 桃花 琼楼 玉 宇 东窗事发 阮 囊羞 涩
相传唐崔护 曾于清明独游长安城南
,
遇一女子
。
来年清
明崔又往寻之而未遇
。
于是 留下 了
“
人面桃花相 映红
”
的诗
句
。
后 以
“
人面桃花
”
指 自己所慕而不能见的女子
。 “
琼楼玉
宇
”
又称
“
玉宇琼楼
” 。
同嫦娥奔月 的传说有关
。
后 以
“
琼楼
玉宇
”
代指月 宫
。
相传秦桧欲陷害岳 飞
,
与其妻于东窗下密
谋
。
后称阴谋败露为
“
东窗事发
” 。
又宋阮孚持一皂囊
,
游于
会稽
。
有人问
“
囊中何物
”
阮孚答道
“
但有一钱看囊
,
恐其
羞涩
。 ”
后 因以
“
阮囊羞涩
”
代指身无财物
,
手头拮据
。
③借成言俗语代
。
如
小 家碧 玉 而 立之年 花前 月 下 鸣呼哀哉
因乐府《碧玉歌 》中有
“
碧玉小家女
”
句
,
故把小户人家年
轻美貌的女子称为
“
小家碧玉
”
因《论语
・
为政 》中有
“
三 十而
立
,
四十而不惑
”
句
,
故
“
而立之年
”
作为三十岁 的代称
。 “
花
前月下
”
同
“
月下花前
” ,
因唐 白居易有
“
若非月下 即 花前
”
的
诗句
,
后指男 女幽会谈情 的地方 古人悼念死者的祭文
,
一般
以
“
呜乎哀哉
,
尚飨
”
等语结尾
,
后 以
“
呜呼哀哉
”
为死亡 的代
称
。
婉称代
。 “
因避忌
、
避讳和避裹等形 成 的
‘
婉称代
’ ,
是代语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 ”
婉称代
,
在成语 中
,
也不少
见
。
如
宫车晏驾 河鱼腹疾 春风一度 采薪之忧
宫车迟 出
,
旧 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
河鱼腹疾
”
同
“
河鱼之
疾
” ,
因河鱼腐烂
,
先从腹 内开始
,
故后作为腹泻 的婉称
“
春
风一度
”
婉指男女性生活
,
多指男女苟合 而有病 不能打柴
,
则是有病的婉辞
。
二 从成语 中的比喻
、
借代来看
,
由于
“
四字格
”
的影响
一 一
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
和制约
,
其形式不仅丰富多采
,
且别具一 格
。
许多形式在平
常的句子 中很少用
,
但在成语中却用得很多
。
如成语 比喻 的
第二种格式 只出现喻体和喻词
,
第三种格式 只 出现本体
和喻体 借代中的引典代和婉称代
,
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典
型性
,
其所用的代体
,
都是汉文化 中的名人
、
名篇
、
名物等
,
这
也是成语借代的特点
。
成语 中还有对 比
、
夸张
、
比拟等修辞
格
,
也很有特点
,
值得一一探讨
。
〔参考文献 〕
川 郭绍虞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 非京 商务 印书馆
, ,
张卫 国 四 字语 型 及 其应 用 〔 」北 京 中 国物资 出版社
,
,
一
罗新芳
,
赵瑛 汉语成语 四 字格浅论 〔 」天 中学刊
, ,
一
叶军 四 字格 固定 结构 中的色彩对 举现 象 〔 〕汉 字文化
,
,
一
吴洁敏
,
朱宏达 汉 语节律学 仁 北京 语 文 出版社
, ,
一
张拱贵 汉语代语词典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 ,
前
言 一
责任编 挥 张 秀兰
叫,
勺‘『
,飞
)
一』
一 一

Mais conteúdo relacionado

Semelhante a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clod13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clod13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Long Lương Văn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ungian iunn
 
詞語運用V1.0
詞語運用V1.0詞語運用V1.0
詞語運用V1.0pyjchinese
 
Shi zi bao gao
Shi zi bao gaoShi zi bao gao
Shi zi bao gaoChia Yee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moombaa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pyjchinese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Songmu Wang
 

Semelhante a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11)

中化書
中化書中化書
中化書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
越南语的 Bi 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_被_字句的影响 (1)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
Ch8 學術英語中的語義韻研究
 
詞語運用V1.0
詞語運用V1.0詞語運用V1.0
詞語運用V1.0
 
Shi zi bao gao
Shi zi bao gaoShi zi bao gao
Shi zi bao gao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
汉蒙对比
 
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
潘耒 -務窮後世之變
 

Mais de clod13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clod13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clod13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clod13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clod13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clod13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clod13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clod13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clod13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clod13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clod13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clod13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clod13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clod13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clod13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clod13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clod13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clod13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clod13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clod13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clod13
 

Mais de clod13 (20)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 1. 常州 工 学院 学报 “ 四 字格 ” 与成语修辞 莫 彭龄 常州工学院人文科学系 , 江苏 常州 摘要 成语的基本形 式是 “ 四 字格 ” , 这是唯 一 的 既 能 一 次 四 分 , 又 能 两 次 偶 分 的 形 式 。 它 最能 体现 汉 文 化 中 “ 以 偶 为佳 ” 、 “ 以 四 言为正 ” 的要求 , 有着深厚的 文化土壤 。 而 成语修辞的基本要 求是 “ 四 字格 ” 化 , 由 于 “ 四 字格 ” 的 影响 和 制约 , 成语修辞在对偶 、 音律 、 色彩 、 辞格等方 面 显现 出丰富多采且 又 别 具一 格的特点 。 关键词 成语 四 字格 修辞 中图分类号 文 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 “ 四字格 ” ,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 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 内涵 , 也同汉语 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 二 “ 四字格 ” , 正如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 一书所指出的 , “ 是汉语所特有的 ” , “ 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 汉语词语那样 的形式 , 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 中特别发展 的 ” 。 “ 四字格 ” 在成语 中乃 至汉语 中特别地发展 , 确 实值提 探讨 。 它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 的庄重典雅的形式 , 它最 符合汉文化中 “ 以偶为佳伙 “ 以 四言为正 ” 的审美要求 。 可 以 这样说 , 它不仅是汉语特有 的语言形式 , 也是特有 的一种文 化形式 。 “ 以偶为佳 ” , 讲究对偶 、 对称 、 对仗 , 这是汉 民族非常 重要 的文化心理 。 而 “ 四字格 ” 最能体现 “ 以偶为佳 ” 的要 求 , 它是唯一 的字数较少 , 既能一次四分 , 又能两次偶分 的形式 。 一次四分即一分为四 , 两次偶分即先一分为二 , 再一 分为二 。 一次四分的成语如 “ 青 红 皂 白 、 切 磋 琢 磨 ” 等 , 两 次偶 分的成语如 “ 阳刀春 白夕雪 、 铜 墙 铁 刀壁 ” 等 。 而 “ 三 字 格 ” 、“ 五字格 ” 等都不能对称地一分为二 。 十分有意思 的是 , 由于 “ 四字格 ” 既能一分为 四 , 又能两次一分为二 , 于是 这种 格式便呈现出 “ 雅 ” 的特点 , 而 “ 三字格 ” , 则明显 呈现 出 “ 俗 ” 的特点 。 如 四字成语 三字惯用语 极弄是非 嚼舌 头 充耳 不 闻 耳边风 大吹 大擂 吹牛皮 阿谈奉迎 拍马屁 有机 可乘 钻 空子 夜 以 继 日 开夜车 从上述例子的对 比可看 出 ,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 , 但却有 雅俗之别 。 当然 , 成语 “ 雅 ” , 惯用语 “ 俗 ” 还 有其他原 因 , 但 是 , 字数上 的差异不 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 因 , “ 四字格 ” 的重 要作用 由此可见一斑 。 “ 以偶为佳 ” 的要求不仅反映在字数 、 结构上 的对偶 、 对称 , 而且反映在音律上音节整齐匀称 , 声调平仄相 间 。 这 两方面 , “ 四字格 ” 都胜任愉快 。 在音节节奏上 , 几乎所有成 语都可一分为二 , 形成两个音节 , 两个节奏点 。 这样 , 读起来 节奏明快悦耳 。 此外 , “ 四 字格 ” 大多能平仄相 间 , 体现 出汉 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如 平平仄仄 粗茶一淡饭 吞云一吐 雾 仄仄平平 意 气一风发 冷若一冰霜 平仄平仄 完璧一归赵 肝胆一相 照 仄平仄平 细 枝一末节 爱惜一羽 毛 平仄仄平 光 隆一 陆 离 孤假一虎威 仄平平仄 目 空一一切 海 中一捞 月 平平 平仄 隔靴一搔痒 思 贤一如渴 仄仄仄平 骨鼓一在喉 痛 不 一欲生 平仄仄仄 根壮一叶茂 得寸一进尺 仄平平 平 过河一拆桥 价值一连城 平 平仄平 孤 家一寨人 层 出一不 穷 仄仄平仄 古 井一无 波 后起一之 秀 从上述例子可 以看出 , 几乎所有成语都可 以一分为二地 收稿 日期 一 一
  • 2. 第 期 莫彭龄 “ 四字格 ” 与成语修辞 读 , 节奏十分整齐 、 明快 , 以至于象 “ 一 衣带水 ” 这样 ,’十 ” 的 音节 , 一般也读成 “ ” 。 其次是绝大多数成语是平仄相 间 。 我们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中 字条成语进行 了统计 , 在 条成语 中 , 平仄相间的 条 , 占 。 这是按现 代汉语的声调来分析的 , 如果 以古代 四声来考察 , 比例还要 高些 。 由此可见 , 成语 中基本上做到 了平仄相 间 , 以此来体 现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从语言 内部考察 , “ 四字格 ” 结构灵活多变 , 它几乎能 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 , 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 。 如 联合关 系 青 红 皂 白 铜墙 铁壁 主 谓 关 系 叶公刀好龙 机力不 可失 动 宾关 系 〔重 〕鳖篷琴 〔明 〕皇愁李 动 补 关 系 摔 以 轻心 重 于泰山 偏 正 关 系 害群 之马 不 翼 而 飞 连谓 关 系 旦丝垂左 立 堑板 兼语 关 系 童雹李毅 担 幼散 同 “ 三字格 ” 的惯用语相 比 , “ 四字格 ” 的结构配置是 十分 丰富的 。 “ 三字格 ” 则要简单得多 , 主要是动宾和偏正 两种 。 同 “ 五字格 ” 相 比 , 尽管 “ 五字格 ” 也能配置多种关系 , 但是 , 对 称性的一分为四 、 一分为二的联合关系是 “ 五字格 ” 无法胜任 的 。 从人的认知心 理来看 , “ 四字格 ” 符合人 的认知 心 理 特点 , 因此 , 便于记忆 , 也便于使用 。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 人 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 以组块为单位的 。 组块可大可小 , 都是 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 和记忆 的 。 人脑 的记忆 的第二层 次 即 短时忘记 , 其信息处理区 的容量一般为 个组块 , 超过 个 , 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 。 “ 四 字格 ” 结构正好适应人脑认知 心理上的特点 。 “ 四字格 ” 是 个字 , 加上结构关系正是 个 组块 , 正好适应第二记忆层次容量是 个组块的特点 。 而在 长时记忆区记忆时 , 又是把每个 “ 四字格 ” 作为一个组块来记 忆的 , 这样 , 既节省 了记忆区和处理处 的容量空间 , 又节省 了 时间 , 大大提高了语言效率 。 三 “ 四字格 ” 不仅在字数 、 结构 、 音律等方 面有着独特 的优势 , 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 从《古诗源 》所选 的第一 首民歌 “ 日出而作 , 日人而息 ” , 到《诗经 》首篇 “ 关关唯鸿 , 在 河之洲 ” , 都是 四 言句 。 古代 的名人 名言 , 许多都是 四 言 短 句 。 从孙子的 “ 知 己知彼 , 百战不殆 ” 到老子的 “ 千里之行 , 始 于足下 ” , 从孔子的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到孟子 的 “ 然后知 生于优患 , 而死于安乐也 ” 等 。 再如王勃的《滕王 阁序 》 、 范 仲 淹的《岳阳楼记 》 、 苏轼的《前赤壁赋 》 , 其中一些精彩 的句子 , 许多都是四言句 。 正如 吕叔湘先生所说 , “ 四音节好象一直 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 的语音段 落 。 最早的《诗经 》里诗 以 四言为主 。 启蒙的课本《千字文 》 、 《百家姓 》 、 《李 氏蒙求 》 、 《龙文鞭影 》等等都是 四 言 。 流传最广 的成语 也 是 四 言 为 多 。 ” 可见 , “ 四字格 ” 备受使用者的喜爱以及汉语成语基本上 是 “ 四字格 ’, 决不是偶然的 ,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原 因 , 也同汉语 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 考察成语形成的历史 , 许多成语都有 “ 四字格 ” 化 的 过程 , 即从非 四字到 四字 的过程 。 其中 , 不 只是有字数 的要 求 , 还有字义 、 韵律 、 色彩等方面 的要求 。 而所有这些都是在 “ 四字格 ” 的框架 内进行 的 , 因此 , 所进行 的词语锤炼也有其 特殊性 。 正 因为如此 , 我 们把这些都作 为 “ 成语修辞 ” 来研 究 。 二 “ 成语修辞 ” 的基本要求是 “ 四 字格 ” 化 , 这其 中又有 种种不 同的情况 。 在汉语成语中 , 有一部分在其源头 即有关诗文 中 , 本 身就是 “ 四字格 ” , 如 “ 旱魅为虐 ” 语出《诗经 ・ 大雅 ・ 云汉 》 “ 旱 魅为虐 , 如淡如焚 。 ” 这样的成语只需原封不动地摘录 , 是 “ 拿 来主义 ” 。 或者在其源头的诗文 中包含 了成语 , 只需截取就 可 以了 。 如 “ 分崩离析 ” 语 出《论语 ・ 季 氏 》 “ 邦分崩离析 , 而 不能采也 。 ”“ 风声鹤峡 ” 语 出《晋书 ・ 谢玄传 》 “ 闻风声鹤 映 , 皆以为王师 已至 。 ” 这两条成语都是从原文 中截取的 。 “ 四字格 ” 化 的方法 之一 是删减词语 , 浓缩 内容 。 如 “ 一 日三秋 ” 语本《诗经 ・ 王 风 ・ 采葛 》 “ 彼采葛兮 , 一 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由 “ 一 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变成 “ 一 日三秋 ” , 字数 变成了 “ 四字格 ” , 内容却更凝炼集 中了 。 再如 “ 一 日千里 ” , 语本《荀子 ・ 修身 》 “ 夫骥 一 日而 千 里 , 鸳 马 十驾则 亦及 之 矣 。 ” 《庄子 ・ 秋水 》 “ 骥 、 骥 、 弊 、 骆 , 一 日而驰千里 。 ” 《史记 ・ 秦 本纪 》 “ 造文为穆王御 , 长驱归周 , 一 日千里 以救乱 。 ” 从 “ 一 日而千里 ” 、“ 一 日而驰千里 ” 到 “ 一 日千里 ” , 字数 向 “ 四 字格 ” 靠拢 , 意义却更加鲜明 , 从中我们可 以看 出成语形成的轨迹 。 也可 以摘录两 段 中的关键词 语 , 锤炼成一 条成语 。 如成语 “ 拔山扛鼎 ” , 其中 “ 拔 山 ” 源 自《史记 ・ 项羽 本纪 》 “ 于是项王 乃悲歌慷慨 , 自为诗 曰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雅不逝 。 雅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 而 “ 扛鼎 ” 也源 自《史记 ・ 项羽本纪 》 “ 籍长八尺余 , 力能扛鼎 。 ” 把 “ 拔 山 ” 、 “ 扛鼎 ” 合 起来作为一条成语 , 形容力大无 比 。 方法之二是 增 添 词语 , 形 成 “ 四 字格 ” 。 如 “ 别 开 生 面 ” 语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 霸 》 “ 凌烟功 臣少颜色 , 将军 下笔开生 面 。 ”“ 开生 面 ” 是勾 画 出新 的生 动面貌 的意思 。 后 人又添上一个 “ 别 ” 字 , 成 了一条成语 , 用来 比喻另创一 种新 的格局或新的形式 。 如清人赵冀《匝北诗话 》 “ 以文为诗 , 自 昌黎始 , 至东坡盖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 , 成一代之大观 。 ” 再如 “ 短兵相接 ” 语本《九歌 ・ 国疡 》 “ 操吴戈兮被犀 甲 , 东错毅兮 短兵接 。 ” 由 “ 短兵接 ” 到 “ 短兵相接 ” , 增添 了词语 , 变成了 “ 四 字格 ” 。 方法之三是用 “ 四字格 ” 概括寓言 、 神话 、 传说和 历史 故事中的主题 , 形成成语 。 如 “ 滥竿充数 、 画蛇添足 精卫填 海 、 夸父追 日 卧薪尝胆 、 三顾茅庐 ” 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我 国古代典籍中 , 寓言 、 神话 、 传说和历史故事十分丰富 , 但无 论是什么故事 , 用 “ 四 字格 ” 都可 以把其 内容概括得 十分准 确 、 生动 、 传神 。 如 “ 东施效壑 ” 这条成语源 自《庄子 ・ 天运 》 , 一 一
  • 3. 常州工学 院学报 年 原文 中没有 “ 东施 ” 这个名字 ,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 、 圆满 , 也为 了能满足 “ 四字格 ” , 作者仿 “ 西施 ” 创造 了 “ 东施 ” 这一 人物 , 可谓一绝 。 三 成语修辞不仅是在形式上满足 “ 四字格 ” 的要求 , 更 重要是词义上 的锤炼 。 在第一部分的 中 , 曾分析 了 “ 四 字 格 ” 既能一分为 四 , 又能两 次一分 为二 的特点 , 这一 特点 , 为 成语在 “ 四字格 ” 这一小 天 地里形成形式多样对偶式对举创 造 了条件 。 这种对偶式对举 可 以 是 同义 的 , 也 可 以 是 反 义 的 。 如 春洲一秋蛇 夏炉一冬扇 耳 闻一 目睹 门 当一户对 耳聪一 目明 手舞一足蹈 文从一 句顺 字斟一 句酌 凶 多一吉少 外强 一 中干 欲擒一故纵 志大一才疏 组是同义对偶 , 如 “ 春 ” 与 “ 秋 ” 同义相对 , “ 蝴 ” 与 “ 蛇 ” 同 义相对 , 十分工整 组是反义对偶 , 如 “ 凶 ” 与 “ 吉 ” 反义相对 , “ 多 ” 与 “ 少 ” 反义相对 , 也很工整 。 成语 中用数词相对 的不在少数 , 如 “ 红 ” 与 “ 绿 ” 、 “ 红 ” 与 “ 紫 ” 、“ 绿 ” 与 “ 丹 ” 、“ 青 ” 与 “ 白 ” 等 , 因此 , 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 仅有 “ 桃红 ” 没有 “ 柳绿 ” 相衬 , 就构 不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 其次 , 颜色词往往带上浓厚的文 化色彩 。 以 “ 红 ” 和 “ 绿 ” 为例 , 从色彩学角度看 , 它们是 “ 三 原 色 ” 中两支代表色 , 具有最大 的区别性 , 对 比也就 十分 明显 , 并往往 以借体的形式 出现 , 被赋于某种特殊 的情感 。 “ 灯红 酒绿 ” 形 容五 光 十色 的繁 华景象 或穷奢 极 侈 的糜烂 生 活 。 “ 绿肥红瘦 ” 用 “ 绿 ” 代叶 , 用 “ 红 ” 代花 , 形 容雨后绿 叶茂盛红 花凋零的景象 。 再如 “ 绿衣 黄里 ” , 古时 以 黄色为正 色 , 绿色 为闲色 。 用绿色为衣 , 黄色为里 , 旧喻尊贵反置 , 贵贱颠倒 。 朝 三一暮四 心 一一 意 三令一五 申 千 山一万 水 七 嘴一八舌 十全一十 美 千锤一百 炼 十 拿一九稳 数词对举的 , 情况 比较复杂 。 从词性角度看 , 同数词组 合的可 以有名词或名词性语素 , 如 “ 千 山 ”“ 万 水 ” 也可有动 词或动词性语素 , 如 “ 千锤 ” 、“ 百炼 ,’还可有形容词或形容词 性语素 , 如 “ 十全 ” 、 “ 十美 ” 。 还有一些数词对举 的成语 , 已形 成一种格式 , 具有生成性 。 如 “ 千 …万 … ” 、 “ 千 …百 … ” 、 “ 一 ・ ・ ・ 一 … ” 、 “ 十 …十 … ” 等 , 每一种格式都可 以生成大量 的对偶 或对举式的成语 , 以 “ 千 …万 … ” 为例 千仓一万 箱 千头一万 绪 千丝一万婆 千军一万 马 千言一万语 千岩一万壑 千秋一 万 岁 千刀 一万 剐 千门一万 户 千叮一万 嘱 千 变一万 化 千差一万 别 千恩一万谢 千真一万确 千难一万 险 千呼一万唤 这种格式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 如 “ 千军万 马 ” 形容雄壮 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 千丝万缕 ” 则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 千 真万确 ” 则强调 了 “ 真 ” 和 “ 确 ” 。 这其中 , 格式起着一般词语 起不到的作用 , 它 比一般词语更具形象 、 夸张 、 强 调 的作用 。 而进人格式的词或语素 , 对偶也十分工整 , 不仅词性相 同 , 词 义相近 , 大多还讲究平仄 。 在成语修辞中 , 词语 的锤炼不仅考虑到字数 、 词 义 、 音律的要求 , 还追求色彩的搭 配 。 这样使成语尽 管 只 个 字 , 但言简意赅 , 格外精彩 。 例如 绿肥红瘦 碗 紫嫣红 桃红柳绿 绿衣黄里 在上述成语 中 , 色 彩词 , 也是 以对举 的形 式 出现 的 , 如 一 一 一 成语修辞中还有一 个明显 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修辞 格 。 比喻 、 借代 、 对 比 、 比拟 、 夸张 等修辞格在成语 中用得很 多 , 也很精彩 。 同其他修辞格不 同的是 , 在形式上 只能是 个字 。 由于 “ 四字格 ” 的影响和制约 , 成语 比喻 、 成语借代 、 成 语对 比 、 成语 比拟等便呈 现 出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 的特点 , 以下以成语 比喻 、 成语借代为例作一说明 。 与其他 比喻相 比 , 成语 比喻在结构形式 上 最 明显 的 特点是 “ 四字格 ” 。 由于受 “ 四字格 ” 的制约 , 成语 比喻便呈现 出形式多样又颇具 自身特点的 比喻格式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一 本体 、 喻体 、 喻词 的出现 。 如 口 若 悬河 势如破竹 力清同手足 归心 似 箭 春深似 海 与一般明喻不 同的是 , 这种 比喻形式十分简练 , 本体 、 喻 体均为一 、 二个词 , 喻词多为 “ 若 ” 、 “ 如 ” 、“ 同 ” 、 “ 似 ” 等单音节 书面词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二 只出现喻体和喻词 。 如 如 雷贯耳 如 坐针毡 如 火如茶 如 狼似 虎 这种 比喻格式是成语 中所特有的 , 陈望道先 生在《修辞 学发凡 》中未曾论及 。 因为成语 比喻是 “ 语言 的 ” 而非 “ 言语 的 ” , 因此 , 它可 以省去本体 , 作语言材料供人们使用 。 成语 比喻格式之三 只出现本体和喻体 。 如 车水马龙 唇枪舌 剑 星 罗棋布 冰消 瓦 解 破竹 之势 药石 之 言 诵 足之势 组每条成语 中有两 个 比喻相 对联合 , 省去 了 喻词 组喻体在前 , 本体在后 , 结构上借 “ 之 ” 满足了 “ 四 字格 ” 的需 要 。 成语 比喻格式之 四 只出现喻体 。 如 鸡毛蒜 皮 一盘散沙 雨后春笋 百 孔千疮 盲人摸 象 按 图索骥 愚公移 山 哀 鸿遍野 、 两组不分本体和喻词 , 直接用成语作喻体 。 按 陈望 道先生分析 , 这是借喻 。 组是名词性的 , 在使用时 , 一般作 比喻中的喻体 , 本身独立性较差 组是动词性或主谓式 , 有 较强独立性 , 本身可成一个 比喻 , 往往说明某一个道理 。 从上述的分析可 以看出 , 成语 比喻无论是哪一种格式 , 都是 “ 四字格 ” 。 这是汉语成语 的特点 , 也 是成语 比喻的特 点 。
  • 4. 第 期 莫彭龄 “ 四字格 ” 与成语修辞 成语 中的借代也有 自己 的特 点 , 除 了旁代 、 对代 之 外 , 还有引典代和婉称代 。 成语 中的旁代 , 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借特征或标志代 。 如 无肠 公子 明 眸皓齿 竟确 绳枢 重整旗鼓 因螃蟹无肠 , 因此用 “ 无肠 ” 代螃蟹 “ 明眸 ” 、“ 皓齿 ” 均为 美女之特征 , 因而代美女 “ 以瓮 为墉 , 以绳 为枢 ” , 代指贫 困 之家 “ 旗鼓 ” 是古代军队的标志 , 代 “ 军队 ” 。 ②借工具或材料代 。 如 投笔从戎 胸 无 点 墨 笔墨 官司 鸣金收兵 “ 笔 ” 、 “ 墨 ” 为书写 文字 的用具 , 在上述三 条成语 中分别 代 “ 文 ” 、 “ 知识 ” 、 “ 文字 ” “ 金 ” 是制锣的材料 , 代 “ 锣 ” 。 ③借服饰代 。 这类在成语 中较多 , 故专立一类 。 如 方 领 国冠 布衣 韦带 统垮子 弟 银 , 金钗 “ 方领 ” 、 “ 圆冠 ” 是古代儒生 的穿着 , 借指儒 生 “ 布衣 ” 、 “ 韦带 ” 是古代贫寒之士 的装束 , 代指贫寒未官的人 “ 纵垮 ” 为古代富家子弟的常服 , 因此代称富家子弟 “ 银钊 ” 、 “ 金钗 ” 为古代妇女手上和头上插戴 的装饰品 , 因此代 “ 妇女 ” 。 ④借所在或所及代 。 如 改 弦 易辙 不 忘沟壑 祖腹 东床 道不 拾遗 “ 辙 ” 为车轮在路上轧下 的痕迹 , 代指 “ 道路 ” “ 沟壑 ” 系 葬身之地 , 代指 “ 死 ” 东晋榔鉴择定袒腹 卧于东 床的王 羲之 为婿 , 后 因以 “ 东床 ” 代 “ 女婿 ,’ “ 遗 ” 的对象是钱物 , 因此 “ 遗 ” 代 “ 所遗之物 ” 。 成语 中的对代 , 大致有以 下几种形式 ①部分代全体 。 如 目 不 识 丁 千秋 万代 气冲牛斗 大兴 土木 除数词外 , “ 丁 ” 可能是汉字 中最 简单 的字之一 , 这里代 “ 起码的字 ” “ 秋 ” 为一年 四 季 中的一季 , 代 “ 年 ” “ 牛 、 斗 ” 即 牵牛星和北斗星 , 代指 “ 天 ” “ 土木 ” 是建筑材料的一部分 , 代 指 “ 建筑工程 ” 。 从理论上讲 , 也可 以 全体代部分 , 但用例较 少 。 ②特称代通称 。 如 月下 老人 牛郎织 女 压倒 元 白 阳 关三 叠 “ 月老 ” 是古代神话 中专为人做媒 的老人 , 泛指 “ 媒人 ” “ 牛郎织女 ” 是我 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 后泛指长期分居两地 的夫妻 “ 元 、 白 ” 指唐代诗人元镇和 白居易 , 这里代所有的作 家作品 “ 阳关三叠 ” 琴 曲名 。 琴 曲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诗为主要歌词 , 抒发离别之情 。 因全 曲分三段 , 原诗反 复三 次 , 故称 “ 三叠 ” 。 后泛指送别之曲 。 ‘ 从理论上 , 也可通称代特称 , 但成语中用例较少 。 ③具体与抽象互代 。 如 拾人涕唾 锚 妹必较 被 坚执锐 绿肥红搜 “ 涕唾 ” 指鼻涕和唾沫 , 代指 “ 意见和言论气 “ 锚株 ” , 古代 很小的重量单位 , 代 “ 很少 的钱 ” , 这是 以具体代抽象 。 “ 坚 ” 代恺甲 , “ 锐 ” 代兵器 “ 绿 ” 代海棠叶 , “ 红 ” 代海棠花 。 这是抽 象代具体 。 ④结果代原因 。 如 汗马之 黄 倾 国倾城 祸从 口 出 令人发指 因力战而 “ 汗马 ” , 故用 “ 汗马 ” 代力战 因佳人而 “ 倾 国倾 城 ” , 故用 “ 倾国倾城 ” 代佳人 “ 祸 ” 是 言语不慎招致 的结果 , 这里代 “ 不慎的言语 ,’ “ 发指 ” 是极度愤怒的结果 , 这里代 “ 极 度愤怒 ” 。 从理论上讲 , 也有原因代结果 , 但用例较少 。 引典代 。 这 里 我们采纳 了《汉语代语 词 典 》中的观 点 。 在《汉语代语词典 》中 , “ 借代 ” 与 “ 引典代 ” 是分开 的 。 我 们认为 , 从广义上看 , “ 引典代 ” 可 作为借代 的一种类型 。 而 这种借代在成语中用得较多 。 ①借历史故事代 。 如 七 纵七 擒 子虚 乌有 梁上君子 秦晋之好 三 国是诸葛亮曾七擒七纵孟获 , 最终使孟获折服 。 后 以 “ 七纵七擒 ” 代御方略 汉 司马相如假托子虚 、 乌有 、 亡是公三 人为辞 , 作《子虚赋 》 , 后 以 “ 子虚乌有 ” 代虚构而不存在 的事 汉陈寡家有一 窃贼 , 曾藏于 梁上 , 后 把 “ 梁上君 子 ” 作 为 “ 窃 贼 ” 的代称 春秋时 , 秦晋两 国世为婚姻 , 后代指两姓联姻 。 ②借传说故事代 。 如 人面 桃花 琼楼 玉 宇 东窗事发 阮 囊羞 涩 相传唐崔护 曾于清明独游长安城南 , 遇一女子 。 来年清 明崔又往寻之而未遇 。 于是 留下 了 “ 人面桃花相 映红 ” 的诗 句 。 后 以 “ 人面桃花 ” 指 自己所慕而不能见的女子 。 “ 琼楼玉 宇 ” 又称 “ 玉宇琼楼 ” 。 同嫦娥奔月 的传说有关 。 后 以 “ 琼楼 玉宇 ” 代指月 宫 。 相传秦桧欲陷害岳 飞 , 与其妻于东窗下密 谋 。 后称阴谋败露为 “ 东窗事发 ” 。 又宋阮孚持一皂囊 , 游于 会稽 。 有人问 “ 囊中何物 ” 阮孚答道 “ 但有一钱看囊 , 恐其 羞涩 。 ” 后 因以 “ 阮囊羞涩 ” 代指身无财物 , 手头拮据 。 ③借成言俗语代 。 如 小 家碧 玉 而 立之年 花前 月 下 鸣呼哀哉 因乐府《碧玉歌 》中有 “ 碧玉小家女 ” 句 , 故把小户人家年 轻美貌的女子称为 “ 小家碧玉 ” 因《论语 ・ 为政 》中有 “ 三 十而 立 , 四十而不惑 ” 句 , 故 “ 而立之年 ” 作为三十岁 的代称 。 “ 花 前月下 ” 同 “ 月下花前 ” , 因唐 白居易有 “ 若非月下 即 花前 ” 的 诗句 , 后指男 女幽会谈情 的地方 古人悼念死者的祭文 , 一般 以 “ 呜乎哀哉 , 尚飨 ” 等语结尾 , 后 以 “ 呜呼哀哉 ” 为死亡 的代 称 。 婉称代 。 “ 因避忌 、 避讳和避裹等形 成 的 ‘ 婉称代 ’ , 是代语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 ” 婉称代 , 在成语 中 , 也不少 见 。 如 宫车晏驾 河鱼腹疾 春风一度 采薪之忧 宫车迟 出 , 旧 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 河鱼腹疾 ” 同 “ 河鱼之 疾 ” , 因河鱼腐烂 , 先从腹 内开始 , 故后作为腹泻 的婉称 “ 春 风一度 ” 婉指男女性生活 , 多指男女苟合 而有病 不能打柴 , 则是有病的婉辞 。 二 从成语 中的比喻 、 借代来看 , 由于 “ 四字格 ” 的影响 一 一
  • 5. 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 和制约 , 其形式不仅丰富多采 , 且别具一 格 。 许多形式在平 常的句子 中很少用 , 但在成语中却用得很多 。 如成语 比喻 的 第二种格式 只出现喻体和喻词 , 第三种格式 只 出现本体 和喻体 借代中的引典代和婉称代 , 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典 型性 , 其所用的代体 , 都是汉文化 中的名人 、 名篇 、 名物等 , 这 也是成语借代的特点 。 成语 中还有对 比 、 夸张 、 比拟等修辞 格 , 也很有特点 , 值得一一探讨 。 〔参考文献 〕 川 郭绍虞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 非京 商务 印书馆 , , 张卫 国 四 字语 型 及 其应 用 〔 」北 京 中 国物资 出版社 , , 一 罗新芳 , 赵瑛 汉语成语 四 字格浅论 〔 」天 中学刊 , , 一 叶军 四 字格 固定 结构 中的色彩对 举现 象 〔 〕汉 字文化 , , 一 吴洁敏 , 朱宏达 汉 语节律学 仁 北京 语 文 出版社 , , 一 张拱贵 汉语代语词典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 , 前 言 一 责任编 挥 张 秀兰 叫, 勺‘『 ,飞 ) 一』 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