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ma empresa Scribd logo
1 de 7
2-2 验证 M/M/1的状态变化为一个生灭过程。


解:M/M/1排队系统在有顾客到达时,在时间 ( t , t + ∆t ) 内从状态k转移到k+1(k>=0)的概



率为 λ∆t + o ( ∆t ) , λ 为状态 k 的出生率;



当有顾客服务完毕离去时,在时间 ( t , t + ∆t ) 内从状态k转移到k-1(k>=1)的概率为



µ∆t + o ( ∆t ) , µ 为状态 k 的死亡率;



在时间 ( t , t + ∆t ) 内系统发生跳转的概率为 o ( ∆t ) ;



在时间 ( t , t + ∆t ) 内系统停留在状态 k 的概率为 1 − ( λ + µ ) ∆t + o ( ∆t ) ;


故M/M/1排队系统的状态变化为生灭过程。




                                                             ∞

2-3 对于一个概率分布 { pk } ,令 g ( X ) = p0 + p1 x + p2 x + ... = ∑ pk x
                                                 2               k
                                                                     称为分布
                                                            k =0




{ pk } 的母函数。         利用母函数求 M/M/1队长的均值和方差。


解:对于M/M/1


pk = ρ k (1 − ρ )   k ≥0
1
∴ g ( z ) = (1 − ρ ) + (1 − ρ ) ρ z + ... = (1 − ρ )
                                                                 1− ρz
                                     ρ
∴ E [k ] = g ' ( z ) / z =1 =
                                    1− ρ
                  ∞                 ∞
                                                                                                 ρ
Var[k ] = ∑ k 2 pk − [∑ kpk ]2 = g '' ( z ) / z =1 + E[k ] − ( E [k ])2 =
                                                                                              (1− ρ)
                                                                                                     2
                 k =1               k =1




2-4 两 个随机变量 X,Y 取非负整数值,并且相互独立,令 Z=X+Y,证明:


Z 的母函数为 X,Y 母函数之积。根据这个性质重新证明性质 2-1。


证:设 Z(!!!此处应为                           X ???)的分布为: p0 , p1 , p2 ... ,Y 的分布为: q0 , q1 , q2 ...


由于

                                              k                                    k                                                 k
p{ Z = k } = p{ X + Y = k } = ∑ p{ X = r , Y = k − r} = ∑ p{ X = r} p{Y = k − r} = ∑ p r q k − r
                                             r =0                                 r =0                                              r =0




(p   0                         )(                          )             (                )
         + p1 x + p 2 x 2 + ... q 0 + q1 x + q 2 x 2 + ... = p 0 q 0 + p 0 q1 + p1 q 0 x + ... + ( p 0 q k + p1 q k −1 + ... + p k q 0 ) x k + ...


所以 g(Z)=g(X)g(Y)

对于两个独立的 Poisson 流,取任意一个固定的间隔 T,根据 Poisson 过程性质,到达 k 个

呼叫的概率分别为:

          (λiT ) k −λiT
pk (T ) =         e                        i=1,2 这两个分布独立
            k!


分布列的母函数分别为:

 ∞                       ∞
                             (λiT ) k k −λiT
∑ pk (T )x k = ∑
k =0                    k =0   k!
                                     x e     = e λiTx e −λiT = e λiT ( x −1)



                                                                                           λ1T ( x −1) λ2T ( x −1)
他们母函数之积为合并流分布列的母函数,而母函数之积 = e                                                                        e               = e ( λ1 +λ2 )T ( x −1)
所以      合并流为参数 λ1 + λ2 的 Poisson 过程。




2-7 求 k+1 阶爱尔兰( Erlang)分布 Ek +1 的概率密度。


                                                          ( µx) k − µx
可以根据归纳法验证, Ek +1 的概率密度为                                          µe                   x>=0
                                                             k!


证明:

利用两个随机变量的和的概率密度表达式:求 Z = X + Y 的分布,当 X 和 Y 相互独立时,

                                                                                 ∞
且边缘密度函数分别为 f X ( x ) 和 fY ( y ) ,则 f Z ( z ) =                               ∫
                                                                             −∞
                                                                                     f X ( x ) fY ( z − x ) dx 。


k + 1 阶 Erlang 分布是指 k + 1 个彼此独立的参数为 µ 的负指数分布的和。

用归纳法。

                                                                     2 −µx
当 k = 1 时,需证 2 阶 Erlang 分布的概率密度为 x µ e


            t                               t
f1 ( t ) = ∫ µ e − µ x µ e − µ ( t − x ) dx = ∫ µ 2e − µt dx = t µ 2e − µt
            −∞                              −∞




                                       ( µt ) k − µt
令 n = k 时成立,即 f k ( t ) =                      µe
                                         k!


则当 n = k + 1 时,


                 t                               t ( µ x )k − µ x − µ ( t − x )
f k +1 ( t ) = ∫ f k ( x ) f ( t − x ) dx = ∫              µe µe                dx
                −∞                             −∞     k!
    µ k +2 − µt t k             ( µ t ) k +1 − µ t
=            e ∫ x dx =                     µe
      k!          −∞
                               ( k + 1) !

                      aB ( s − 1, a )
3-1 证明: B ( s, a) = s + aB ( s − 1, a)
a s −1    s −1
                                                           as
     aB ( s − 1, a )
                               a       ∑    ak
                           ( s − 1)! k = 0 k !          ( s − 1)!
                                                                          as
证: s + aB ( s − 1, a ) =          s −1    s −1
                                                 = s −1             s
                                                                      = s s ! = B( s, a )
                                a                                 a
                                          ∑ a k ! s∑ a k ! + (s − 1)! ∑ a k !
                                               k        k                    k
                         s+a
                              ( s − 1)! k =0       k =0                k =0




                              sB ( s, a)
3-2 证明:( 1) C ( s, a ) = s − a[1 − B ( s, a)] ,                                               s>a



                                    1
    ( 2) C ( s, a ) = 1 + ( s − a)[aB ( s − 1, a )] −1                                 B (0, a ) = 1,且s > a




(1)证:


                                          as      s
                                                            as
                                                 ∑a
                                                              k
                                      s
     sB ( s, a )                          s!  k!             s!
                      =       s −1
                                     k =0
                                                  = s           s −1
s − a[1 − B ( s, a )]                       s
                                                        a k − a ∑a k
                        s − a ∑a
                                     k! ∑ k! ∑ k! s k =0 k!
                                   k
                                               ak
                              k =0        k =0     k =0

                as
                     s!                       as      1
=                                         =      p0          = C ( s, a )
    as               s −1
                                              s!    1− a / s
       + (1 − a / s )∑ a
                          k

    s!               k =0
                            k!



(2)证:


                                                                                                 as
               1                                      1                                               s!
                                  =                                        =
1 + ( s − a )[aB ( s − 1, a )] −1                         s −1                                             s −1

                                                          ∑a                                + (1 − a / s )∑ a
                                                                  k                s                              k
                                                                               a
                                                                      k!               s!                             k!
                                      1 + ( s − a)        k =0                                             k =0

                                                                a s −1
                                                          a
                                                              ( s − 1)!
    as      1
=      p0          = C ( s, a )
    s!    1− a / s
3-3 在 例 3.3 中 , 如 果 呼 叫 量 分 别 增 加 10% , 15% , 20% , 请 计 算 呼 损 增

加的幅度。



  话务量           a=21.9       24.09        25.185       26.28
   s=30         0.020        0.041        0.054        0.069
 增加的幅度                       103%         170%         245%



  话务量           a=5.08       5.588        5.842        6.096
   s=10         0.020        0.031        0.038        0.046
 增加的幅度                        55%          90%         130%




3-4 有 大小 a= 10erl 的 呼叫 量, 如果 中继 线按 照顺 序使 用, 请计 算前 5 条

中继线每条通过的呼叫量。
解:


第一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1=a[1-B(1,a)]=10×[1-0.9090]=0.910erl


第二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2=a[B(1,a)-B(2,a)]=10×[0.9090-0.8197]=0.893erl


第三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3=a[B(2,a)-B(3,a)]=10×[0.8197-0.7321]=0.876erl


第四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4=a[B(3,a)-B(4,a)]=10×[0.7321-0.6467]=0.854erl


第五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5=a[B(4,a)-B(5,a)]=10×[0.6467-0.5640]=0.827erl




3-6 对 M/M/s 等待制系统,如果 s>a,等待时间为 w,对任意 t>0。
−( sµ−λ) t
请证明: P{w > t} = C ( s, a )e            。


证:s>a


                   ∞                            ∞
P{w > t} = ∑ Pk {w > t} pk = ∑ Pk {w > t} pk
                  k =0                         k =s




                  ( sµt ) r − sµt
                    k −s
                                         a s a k −s
Pk {w > t} = ∑             e      , pk =    ( ) p0                    k≥s
             r =0    r!                  s! s


                      ( sµt ) r − sµt a s a k − s
                   ∞ k −s
                                                  as             ∞ k −s
                                                                           ( sµt ) r a k − s
P{w > t} = ∑∑                  e . ( ) p0 =          p 0 e [∑∑
                                                          − sµt
                                                                                    ( ) ]           令k − s = l
           k = s r =0    r!           s! s        s!            k = s r =0    r! s
  as              ∞    l
                           ( sµt ) r a l
=    p 0 e [∑∑
          − sµt
                                    ( ) ]
  s!            l =0 r = 0    r! s

交换次序,得:

                  as               ∞ ∞
                                            a ( sµ t )r    as              ∞
                                                                               a     1 (sµ t )r
P{w > t}=            p0 e − sµ t [∑∑ ( )l               ]=    p0e − sµ t [∑ ( ) r               ]
                  s!              r =0 l =r s    r!        s!             r =0 s  1− a / s r!
    as                     1
=      p0e − ( sµ −λ )t          = C ( s , a )e − ( s µ − λ ) t
    s!                  1− a / s




3-12 考虑 Erlang 拒绝系统,或 M/M/s( s)系统, a= λ/μ。一个观察者随机

观察系统并且等待到下一个呼叫到来。
                        a
请证明: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概率为: p = a + s ⋅ B ( s, a ) 。


证:

随机观察系统,下一个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必要条件为系统在随机观察时处于


状态 s,其概率为 B(s,a)。
其次,下一个到来的呼叫被拒绝必须在到达间隔 T 内,正在服务得 s 个呼叫没


有离去,这个事件的概率为 P。


                                                     − sµT
T 服从参数为 λ 的负指数分布,在 T 内没有呼叫离去的概率为: e                          ,


          ∞                      λ      a
则: P = ∫ e
           − sµT
                 λe −λT dT =         =
          0                    λ + sµ s + a


                                      a
最后,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概率为:                         B ( s, a)
                                     s+a

Mais conteúdo relacionado

Mais procurados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gaowenqiang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xleog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Aaex6 group2(中英夾雜)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Shiang-Yun Yang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leohonesty0814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zhengweimin83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guestfe33f0e
 
标量量化
标量量化标量量化
标量量化wtyru1989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lyt199529
 
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zoayzoay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reader520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3习题课 质点力学(2)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vincent930218
 
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zoayzoay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Regina Long
 

Mais procurados (20)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
2012力学相对论复习
 
6习题课 振动
6习题课 振动6习题课 振动
6习题课 振动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Aaex6 group2(中英夾雜)
Aaex6 group2(中英夾雜)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
1 4錐線與直線的關係
 
Tabla 1 derivadas
Tabla 1 derivadasTabla 1 derivadas
Tabla 1 derivadas
 
2牛顿运动定律
2牛顿运动定律2牛顿运动定律
2牛顿运动定律
 
2 1整數
2 1整數2 1整數
2 1整數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2.5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
实验二 用Mathmatica软件求极限
 
曲線弧長
曲線弧長曲線弧長
曲線弧長
 
标量量化
标量量化标量量化
标量量化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中山女高99下高3第1次段考數學科 自然組
 
1 2指數函數
1 2指數函數1 2指數函數
1 2指數函數
 
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3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3习题课 质点力学(2)
3习题课 质点力学(2)
 
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
Algorithms.exercises.solution
 
Phy b17 2-2
Phy b17 2-2Phy b17 2-2
Phy b17 2-2
 

Destaque

Problems chap3
Problems chap3Problems chap3
Problems chap3bupt
 
Chap1 introduction
Chap1 introductionChap1 introduction
Chap1 introductionbupt
 
Problems chap5
Problems chap5Problems chap5
Problems chap5bupt
 
Problems chap4
Problems chap4Problems chap4
Problems chap4bupt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bupt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guestfef191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bupt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Alexandra Hughley
 

Destaque (13)

I lähijakso
I lähijaksoI lähijakso
I lähijakso
 
Ii lähijakso
Ii lähijaksoIi lähijakso
Ii lähijakso
 
Problems chap3
Problems chap3Problems chap3
Problems chap3
 
Chap1 introduction
Chap1 introductionChap1 introduction
Chap1 introduction
 
40plusplan[1]
40plusplan[1]40plusplan[1]
40plusplan[1]
 
Problems chap5
Problems chap5Problems chap5
Problems chap5
 
Iii lähijakso
Iii lähijaksoIii lähijakso
Iii lähijakso
 
20plusplan[1]
20plusplan[1]20plusplan[1]
20plusplan[1]
 
Problems chap4
Problems chap4Problems chap4
Problems chap4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
Chap2 deterministic signal_analysis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
Tek i̇ş sunummmmmmmmmmmmmmmmmmmm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
Chap7 source and_source_encoding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Numbers Blue
 

Semelhante a 通信网第二三章习题答案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yantingguo2008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2 2廣義角三角函數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leohonesty0814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Xin Zheng
 
7习题课 机械波
7习题课 机械波7习题课 机械波
7习题课 机械波vincent930218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Chengjun Wang
 
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zoayzoay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Ceelog
 
支持向量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算法ruxianzaixin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lungtengtech
 
Variational inference
Variational inferenceVariational inference
Variational inferencesun peiyuan
 

Semelhante a 通信网第二三章习题答案 (19)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
福建省福州大学2019年暑假物理竞赛夏令营-物理奥赛进阶之路:0-1+微积分初步+40张ppt.pptx
 
3 7複數的極式
3 7複數的極式3 7複數的極式
3 7複數的極式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2 2廣義角三角函數
2 2廣義角三角函數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
02.第二章用Matlab求导
 
7习题课 机械波
7习题课 机械波7习题课 机械波
7习题课 机械波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
人类行为与最大熵原理
 
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
 
2 3平面坐標系
2 3平面坐標系2 3平面坐標系
2 3平面坐標系
 
Review
ReviewReview
Review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
概率统计各章节总结
 
支持向量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算法
 
3 3倍角公式
3 3倍角公式3 3倍角公式
3 3倍角公式
 
Hermite.pdf
Hermite.pdfHermite.pdf
Hermite.pdf
 
Phy b13 2-2
Phy b13 2-2Phy b13 2-2
Phy b13 2-2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Phy z17
Phy z17Phy z17
Phy z17
 
Variational inference
Variational inferenceVariational inference
Variational inference
 
Chapter01
Chapter01Chapter01
Chapter01
 
Phy b13 1-2
Phy b13 1-2Phy b13 1-2
Phy b13 1-2
 

通信网第二三章习题答案

  • 1. 2-2 验证 M/M/1的状态变化为一个生灭过程。 解:M/M/1排队系统在有顾客到达时,在时间 ( t , t + ∆t ) 内从状态k转移到k+1(k>=0)的概 率为 λ∆t + o ( ∆t ) , λ 为状态 k 的出生率; 当有顾客服务完毕离去时,在时间 ( t , t + ∆t ) 内从状态k转移到k-1(k>=1)的概率为 µ∆t + o ( ∆t ) , µ 为状态 k 的死亡率; 在时间 ( t , t + ∆t ) 内系统发生跳转的概率为 o ( ∆t ) ; 在时间 ( t , t + ∆t ) 内系统停留在状态 k 的概率为 1 − ( λ + µ ) ∆t + o ( ∆t ) ; 故M/M/1排队系统的状态变化为生灭过程。 ∞ 2-3 对于一个概率分布 { pk } ,令 g ( X ) = p0 + p1 x + p2 x + ... = ∑ pk x 2 k 称为分布 k =0 { pk } 的母函数。 利用母函数求 M/M/1队长的均值和方差。 解:对于M/M/1 pk = ρ k (1 − ρ ) k ≥0
  • 2. 1 ∴ g ( z ) = (1 − ρ ) + (1 − ρ ) ρ z + ... = (1 − ρ ) 1− ρz ρ ∴ E [k ] = g ' ( z ) / z =1 = 1− ρ ∞ ∞ ρ Var[k ] = ∑ k 2 pk − [∑ kpk ]2 = g '' ( z ) / z =1 + E[k ] − ( E [k ])2 = (1− ρ) 2 k =1 k =1 2-4 两 个随机变量 X,Y 取非负整数值,并且相互独立,令 Z=X+Y,证明: Z 的母函数为 X,Y 母函数之积。根据这个性质重新证明性质 2-1。 证:设 Z(!!!此处应为 X ???)的分布为: p0 , p1 , p2 ... ,Y 的分布为: q0 , q1 , q2 ... 由于 k k k p{ Z = k } = p{ X + Y = k } = ∑ p{ X = r , Y = k − r} = ∑ p{ X = r} p{Y = k − r} = ∑ p r q k − r r =0 r =0 r =0 (p 0 )( ) ( ) + p1 x + p 2 x 2 + ... q 0 + q1 x + q 2 x 2 + ... = p 0 q 0 + p 0 q1 + p1 q 0 x + ... + ( p 0 q k + p1 q k −1 + ... + p k q 0 ) x k + ... 所以 g(Z)=g(X)g(Y) 对于两个独立的 Poisson 流,取任意一个固定的间隔 T,根据 Poisson 过程性质,到达 k 个 呼叫的概率分别为: (λiT ) k −λiT pk (T ) = e i=1,2 这两个分布独立 k! 分布列的母函数分别为: ∞ ∞ (λiT ) k k −λiT ∑ pk (T )x k = ∑ k =0 k =0 k! x e = e λiTx e −λiT = e λiT ( x −1) λ1T ( x −1) λ2T ( x −1) 他们母函数之积为合并流分布列的母函数,而母函数之积 = e e = e ( λ1 +λ2 )T ( x −1)
  • 3. 所以 合并流为参数 λ1 + λ2 的 Poisson 过程。 2-7 求 k+1 阶爱尔兰( Erlang)分布 Ek +1 的概率密度。 ( µx) k − µx 可以根据归纳法验证, Ek +1 的概率密度为 µe x>=0 k! 证明: 利用两个随机变量的和的概率密度表达式:求 Z = X + Y 的分布,当 X 和 Y 相互独立时, ∞ 且边缘密度函数分别为 f X ( x ) 和 fY ( y ) ,则 f Z ( z ) = ∫ −∞ f X ( x ) fY ( z − x ) dx 。 k + 1 阶 Erlang 分布是指 k + 1 个彼此独立的参数为 µ 的负指数分布的和。 用归纳法。 2 −µx 当 k = 1 时,需证 2 阶 Erlang 分布的概率密度为 x µ e t t f1 ( t ) = ∫ µ e − µ x µ e − µ ( t − x ) dx = ∫ µ 2e − µt dx = t µ 2e − µt −∞ −∞ ( µt ) k − µt 令 n = k 时成立,即 f k ( t ) = µe k! 则当 n = k + 1 时, t t ( µ x )k − µ x − µ ( t − x ) f k +1 ( t ) = ∫ f k ( x ) f ( t − x ) dx = ∫ µe µe dx −∞ −∞ k! µ k +2 − µt t k ( µ t ) k +1 − µ t = e ∫ x dx = µe k! −∞ ( k + 1) ! aB ( s − 1, a ) 3-1 证明: B ( s, a) = s + aB ( s − 1, a)
  • 4. a s −1 s −1 as aB ( s − 1, a ) a ∑ ak ( s − 1)! k = 0 k ! ( s − 1)! as 证: s + aB ( s − 1, a ) = s −1 s −1 = s −1 s = s s ! = B( s, a ) a a ∑ a k ! s∑ a k ! + (s − 1)! ∑ a k ! k k k s+a ( s − 1)! k =0 k =0 k =0 sB ( s, a) 3-2 证明:( 1) C ( s, a ) = s − a[1 − B ( s, a)] , s>a 1 ( 2) C ( s, a ) = 1 + ( s − a)[aB ( s − 1, a )] −1 B (0, a ) = 1,且s > a (1)证: as s as ∑a k s sB ( s, a ) s! k! s! = s −1 k =0 = s s −1 s − a[1 − B ( s, a )] s a k − a ∑a k s − a ∑a k! ∑ k! ∑ k! s k =0 k! k ak k =0 k =0 k =0 as s! as 1 = = p0 = C ( s, a ) as s −1 s! 1− a / s + (1 − a / s )∑ a k s! k =0 k! (2)证: as 1 1 s! = = 1 + ( s − a )[aB ( s − 1, a )] −1 s −1 s −1 ∑a + (1 − a / s )∑ a k s k a k! s! k! 1 + ( s − a) k =0 k =0 a s −1 a ( s − 1)! as 1 = p0 = C ( s, a ) s! 1− a / s
  • 5. 3-3 在 例 3.3 中 , 如 果 呼 叫 量 分 别 增 加 10% , 15% , 20% , 请 计 算 呼 损 增 加的幅度。 话务量 a=21.9 24.09 25.185 26.28 s=30 0.020 0.041 0.054 0.069 增加的幅度 103% 170% 245% 话务量 a=5.08 5.588 5.842 6.096 s=10 0.020 0.031 0.038 0.046 增加的幅度 55% 90% 130% 3-4 有 大小 a= 10erl 的 呼叫 量, 如果 中继 线按 照顺 序使 用, 请计 算前 5 条 中继线每条通过的呼叫量。 解: 第一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1=a[1-B(1,a)]=10×[1-0.9090]=0.910erl 第二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2=a[B(1,a)-B(2,a)]=10×[0.9090-0.8197]=0.893erl 第三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3=a[B(2,a)-B(3,a)]=10×[0.8197-0.7321]=0.876erl 第四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4=a[B(3,a)-B(4,a)]=10×[0.7321-0.6467]=0.854erl 第五条线通过的呼叫量:a5=a[B(4,a)-B(5,a)]=10×[0.6467-0.5640]=0.827erl 3-6 对 M/M/s 等待制系统,如果 s>a,等待时间为 w,对任意 t>0。
  • 6. −( sµ−λ) t 请证明: P{w > t} = C ( s, a )e 。 证:s>a ∞ ∞ P{w > t} = ∑ Pk {w > t} pk = ∑ Pk {w > t} pk k =0 k =s ( sµt ) r − sµt k −s a s a k −s Pk {w > t} = ∑ e , pk = ( ) p0 k≥s r =0 r! s! s ( sµt ) r − sµt a s a k − s ∞ k −s as ∞ k −s ( sµt ) r a k − s P{w > t} = ∑∑ e . ( ) p0 = p 0 e [∑∑ − sµt ( ) ] 令k − s = l k = s r =0 r! s! s s! k = s r =0 r! s as ∞ l ( sµt ) r a l = p 0 e [∑∑ − sµt ( ) ] s! l =0 r = 0 r! s 交换次序,得: as ∞ ∞ a ( sµ t )r as ∞ a 1 (sµ t )r P{w > t}= p0 e − sµ t [∑∑ ( )l ]= p0e − sµ t [∑ ( ) r ] s! r =0 l =r s r! s! r =0 s 1− a / s r! as 1 = p0e − ( sµ −λ )t = C ( s , a )e − ( s µ − λ ) t s! 1− a / s 3-12 考虑 Erlang 拒绝系统,或 M/M/s( s)系统, a= λ/μ。一个观察者随机 观察系统并且等待到下一个呼叫到来。 a 请证明: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概率为: p = a + s ⋅ B ( s, a ) 。 证: 随机观察系统,下一个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必要条件为系统在随机观察时处于 状态 s,其概率为 B(s,a)。
  • 7. 其次,下一个到来的呼叫被拒绝必须在到达间隔 T 内,正在服务得 s 个呼叫没 有离去,这个事件的概率为 P。 − sµT T 服从参数为 λ 的负指数分布,在 T 内没有呼叫离去的概率为: e , ∞ λ a 则: P = ∫ e − sµT λe −λT dT = = 0 λ + sµ s + a a 最后,到来的呼叫被拒绝的概率为: B ( s, a) 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