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slideshow foi denunciado.
Seu SlideShare está sendo baixado. ×

規範倫理學的理論.pptx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Anúncio
Carregando em…3
×

Confira estes a seguir

1 de 27 Anúncio

Mais Conteúdo rRelacionado

Mais recentes (20)

Anúncio

規範倫理學的理論.pptx

  1. 1.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2. 2. 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後設倫理學 應用倫理學
  3. 3. 倫理學的內容 (二)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 1.道德語言的意義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相對、還是客觀? 3.道德的證成(justification):為什麼要有道德? (三)應用倫理學 1.政治哲學:探討社會應該如何構成?什麼是一個正義的社 會?涉及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 2.職業倫理:探討各種職業相關的倫理問題。 3.實用倫理:墮胎、安樂死、死刑等議題。
  4. 4. 規範倫理學的理論
  5. 5. 規範倫理 學 德行論 亞理斯多德 義務論(Deontologie) 康德(Immannel Kant , 1724-1804) 羅爾斯 (John Rawls, 1921- 2002) 效益論(Utilitarianism) 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彌爾(John Staurt Mill, 1806-1873)
  6. 6. 效益論-兩位代表人物? 1. 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2. 彌爾(John Staurt Mill,1806-1873)
  7. 7. 何謂效益論? – 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 彌爾(John Staurt Mill,1806-1873) • 行為善惡以是否能達致最大的效益為判準 •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即是「善」的行 為;反之,即是「惡」的行為。
  8. 8. 從”效益論”,人可 以自殺嗎? 為何?
  9. 9. 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 • 1884年5月19日,“木犀草”號從南安普敦啟程,船上有達德利船長、史蒂芬斯、布魯克 斯,以及年僅17歲、無航海經驗的帕克。 • 7月5日, “木犀草”號沉沒 • 7月20日,帕克開始生病,史蒂芬斯也感到不適。 • 7月23日,帕克昏迷。在死亡的威脅下,達德利說,抽簽決定以某個人的死換取其他人 的生存。布魯克斯表示拒絕。 • 7月25日,史蒂芬斯按住帕克雙腿,達德利在禱告後用折刀殺死了帕克。布魯克斯事後 聲稱他既沒有同意,也沒有表示反對;而達德利堅持認為布魯克斯當時表示贊同。 • 7月29日獲救
  10. 10. 效益論的三大缺失? • 從效益論看“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有無違反道德! 1. 往往符合最大效益的行為,可能違反正義 2. 「計算」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如:金錢。 因此無法對人們的行為實踐,發揮深層的指導力量 3. 「計算」的範圍應如何拿捏? – 所謂「最大多數人」的範圍 – 則不同的人對同一行為的效益計算,便可能因其計算的因子不同,得出不同的結果。
  11. 11. 效益論的缺失 • 從效益論看“古羅馬時代基督徒餵獅子”有無違反道德? 1. 往往符合最大效益的行為,可能違反正義 2. 「計算」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如:金錢。 因此無法對人們的行為實踐,發揮深層的指導力量 3. 「計算」的範圍應如何拿捏? – 所謂「最大多數人」的範圍 – 則不同的人對同一行為的效益計算,便可能因其計算的因
  12. 12. 義務論-兩位代 表人物? 1. 康德(Immannel Kant , 1724-1804) 2. 羅爾斯 (John Rawls, 1921-2002)
  13. 13. 康德-義務論 (i)一個人應該如此做,當他 願意讓自己行為的標準(康 德稱「格準」),也成為他 人行為的普遍法則時 (ii)一個人應如此做,使自己 的人格與他人的人格都不會 只淪為工具(也就是:為一 種特定的目的而存在)。
  14. 14. 康德-義務論 (i)普世原則 (ii)尊重原則 Ans: i – A;ii -- B A. 當他願意讓自己行為的 標準也成為他人行為的 普遍法則時 B. 使自己的人格與他人的 人格都不會只淪為一種 工具
  15. 15. 從”康德-義務 論”, 人可以自殺嗎? 為何? (i)普世原則 (ii)尊重原則
  16. 16. 從”康德-義務 論”, 人可以自殺 嗎? 為何? (i)普世原則 (?) (ii)尊重原則 (X) 自殺以求解脫,是把 自己當作免除痛苦 的手段,但人不是 物,「人不可以被 當作手段/工具」
  17. 17. • 佛陀前世捨身餵虎,從尊重原則,是否有 道德?
  18. 18. 識時務的店家 • 小屁孩來買麵包,店家可以賣比較貴? 為何? • 效益論 VS. 義務論 A. 若有人發覺,話傳出去,會影響店家聲譽 (目的) B. 童叟無欺是做人的義務
  19. 19. 倫理學 德行論 亞理斯多德 義務論(Deontologie) 康德(Immannel Kant , 1724-1804) 羅爾斯 (John Rawls, 1921- 2002) 效益論(Utilitarianism) 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彌爾(John Staurt Mill, 1806-1873)
  20. 20. 配對-代表人物 1. 「效益論」 2. 「義務論」 1A; 2B A. 19 世紀英國邊沁(Bentham)、 米爾(Mill)。 B. 康德(Kant)的倫理學與羅爾斯 (Rawls)的公義論
  21. 21. 配對-道德的定義 1. 「效益論」 2. 「義務論」 1B; 2A A. 道德與行為所產生的結 果可以毫無關聯,完全 取決於,一項行為的本 身是否「正當」、「應 當」。 B. 以行為所帶來的實際功 效或利益,作為一項行 為之道德評價的標準。
  22. 22. T/F -效益論 1. 「效益論」基本信念,人類的本性就是逃避快樂、追求痛苦的, 行為是受功效與利益支配的,所以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 – 「效益論」的基本信念是,人類的本性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 的,行為是受功效與利益支配的,所以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 2. 行為的善惡以是否能達致最大的效益為判準。能達致最大的效 益──也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即是「善」的行為
  23. 23. T/F - 義務論 • 康德(Kant)的倫理學認為: 1. 凡出於追求利益的行為,就是道德的 • 凡出於追求利益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 只有為道德義務本身而從事的行為,才是道德的。 2. 換言之,道德義務不是條件性的,可以讓人有所選擇, 而是絕對的,可以說是一種「無上命令」(或說:定 然律令)。
  24. 24. 為何要做好人? • 泰國7-11超感人的微電 影廣告(改編自真人真 事) – https://www.youtube.c om/watch?v=NCtM8h1 CZxY
  25. 25. END

Notas do Editor

  • 1884年,英國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海難食人案——“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這是一起影響深遠的刑事案件,它涉及在一場海難後為求生而食人的行為,能否依據海事慣例進行辯護,並最終確立了一個普通法的先例——危急狀態無法構成對謀殺指控的合理抗辯。
    海難後的食人慘案
    1884年5月19日,“木犀草”號游船從南安普敦啟程,船上有達德利船長、史蒂芬斯、布魯克斯,以及年僅17歲、無航海經驗的帕克。7月5日,在行駛到好望角西北約2600公裡處時,海浪突然衝垮防浪擋板,“木犀草”號很快沉沒,船員逃上了唯一一艘救生艇。
    巨大的海浪、凶狠的鯊魚、食物與淡水的短缺,連續挑戰船員的生存極限。7月20日,帕克開始生病,史蒂芬斯也感到不適。7月23日,帕克昏迷。在死亡的威脅下,達德利說,抽簽決定以某個人的死換取其他人的生存,才是明智的選擇。布魯克斯表示拒絕。7月25日,仍看不到獲救的機會,史蒂芬斯按住帕克雙腿,達德利在禱告後用折刀殺死了帕克。布魯克斯事後聲稱他既沒有同意,也沒有表示反對;而達德利堅持認為布魯克斯當時表示贊同。剩下的三個人以帕克的屍體為食,還找到了淡水。7月29日,幸存者獲救。
    艱難的控訴與審判
    謀殺”之名,向法爾茅斯市市長利迪科特申請並得到了逮捕令。內政部長哈考特在收到案卷材料後,立刻與總檢察長詹姆斯及副檢察長赫舍爾進行磋商,決定提起控告。謀殺”之名,向法爾茅斯市市長利迪科特申請並得到了逮捕令。內政部長哈考特在收到案卷材料後,立刻與總檢察長詹姆斯及副檢察長赫舍爾進行磋商,決定提起控告。
    9月6日,達德利、史蒂芬斯和布魯克斯被送往英國康沃爾郡的法爾茅斯市。入關時,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提供了證詞。他們很坦誠,相信會受海事慣例的保護。海關官員以“公海謀殺”之名,向法爾茅斯市市長利迪科特申請並得到了逮捕令。內政部長哈考特在收到案卷材料後,立刻與總檢察長詹姆斯及副檢察長赫舍爾進行磋商,決定提起控告。
    本案控告的困難在於證人只可能來自三名被告,沉默權會妨礙任何正式的訴訟程序;而供詞只適用於供述者本人,不能及於共同被告,或許還不足以證明有罪。9月18日,控方要求撤銷對布魯克斯的指控,以使其成為本案證人。治安官表示同意。在康沃爾郡與德文郡的冬季巡回審判中,開始了對達德利和史蒂芬斯的審判。
    11月3日,赫德爾斯頓爵士,在埃克塞特市,主持對達德利和史蒂芬斯的審判,達德利和史蒂芬斯申辯無罪。控方反對將危急狀態作為辯護理由,但沒有隱瞞當時救生艇上的生存環境,並最終建議寬赦被告。
  • 羅爾斯 (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是一位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擔任哲學教授,著有《正義論》(1971)、《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萬民法》等名著,是20世紀英語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
  • 1A; 2B
  • 1B 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