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ma empresa Scribd logo
1 de 35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產業高度分工的世界趨勢,產品開發的週期也隨著科技之日新月異相對縮短,早期單一設計師能夠獨當一面,負責所有事務的時代已慢慢過去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工業設計的專業和現代化市場經濟一直有著無法分割的因果關係  工業革命  工業轉型  原料轉換成商品  ??? 創意產業 個人 團隊合作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在個人設計中,本身創意展現和設計能力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與表現,然而進入合作設計的模式中,產生了有別於個人的不同方式。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本研究以不同角度探查 工業設計 中的合作式設計: 合作式組合與創意潛能 / 問題解決過程 團隊設計可能遭遇的挫折和阻礙是來自於隊員中同步進行思考和認知活動而隨之產生的 (Valkenburg , 1998)  林智文 ( 2007 ) 提到相似的創造潛能成員組成,透過研究的個案結果發現可能產生極大的不同,皆屬於高與低的創造潛能組成,產生了不同的設計成果。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問題 團隊的創意潛能組合是影響主導團隊設計成果最大的主因,或是在設計過程中有其他更為重要顯著的觀察指標,可以為我們提供良好設計的依據?我們評判好的合作式設計標準,應該用何種角度去觀察,是依據成員配對還是了解過程? 創意潛能 設計互動過程 設計成果 是否兩位同樣具有高創意潛能的成員的合作,其設計成果可以達到 1  加 1 大於 2  的加乘效果  假設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目的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合作式設計成果的影響。  目標  1. 引用 Torrance 的創意思考測驗測量創意潛能,透過高低分組後,觀察各團隊之設計過程表現以及成果,了解創意潛能組成是否會影響設計成果。 2. 利用鏈結表記分析合作式設計過程概念演化的情形,和連結指數概念分佈的數量,了解不同創意潛能高低的團隊其設計過程的內容。 3. 討論創意潛能 / 設計過程如何成為設計成果好壞的影響因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團隊設計評估準則 設計教育 推動合作式設計 期待建立一模板能夠解釋好的互動與成功的合作式設計的評估要項  探討設計學生透過設計教育的學習,練習合作式設計過程,達成產生良好的設計成果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思考 設計趨勢 配對組合差異 檢驗方法 整理國內外有關這四大範疇來進行研究: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自 1970 年代開始從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角度和方法對設計領域思考提出研究: 設計師如何思考 / 設計活動如何進行 透過學者研究 設計過程五個階段( cross,1989 ) 設計創造本質的必然階段,被視為創意性思考的核心(李惠琳, 2002 。 ) 構想發展階段包含了三種形式的轉換:新構想產生、水平轉換與垂直轉換 (Goel, 1995) 。  設計思考領域探究設計之本質 , 並著重於設計師概念發展之階段的內容 , 本研究也將透過方法從此階段了解合作式設計之概念演化情形 。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在設計活動中,團隊的設計是被認為是很有效率的,因為它可以依賴著團隊中的每一個隊員解決和支援設計所遇到的問題和想法。 (  Valkenburg, R. & Dorst, K,1998) 團隊設計活動中溝通 (social) 的元素成為合作式 (collaborating groups) 創造力發展的一種約束。  此外 Olson(2000) 也提及了四項造成合作關係疏遠的社交技術的條件:包括雙方的背景、工作上的結合、合作的意願、合作的準備。從這些探討中作者提出了許多關於設計與社交方面的訊息,將不僅僅探討設計內容也將同時關注於社交性的對話。  合作式設計因為有了合作產生了許多溝通相互的協調與搭配,也顯示了合作組成成員亦是影響成果因素之一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創造潛能』的預測或估計值 (Runco & Chand, 1995) 。 -- 這一詞的引用將更著重在成員的潛能發展空間,證實他是能有較高的創意值表現的可能機會。  創造力研究主要使用 Guildford 所提出的擴散性思考為原理(毛連塭等人, 2000 )  Torrance 即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本研究依據此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之成績結果 , 視為創意潛能指標,並依此將高創意潛能的受測者配對一起,低潛能者配對。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本研究運用 口語分析法可分為兩大類,放聲思考法與影音回溯法。  在放聲思考中,受測者必須設計且同時口述其思考  在影音回溯法中,受測者會在設計任務完成後,透過影片描述其思考 本研究運用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鍊結表記 (Linkography) 分析,是評估設計師的生產率以及可當作設計產率與設計過程之間的橋樑( Goldschmidt , 1992 )。  「設計轉折」 (design moves) 。 -- 透過主觀認定有相關性的訊息給與標上 Link ,進一步觀察是否此訊息與前與後的口語訊息相關聯,並給予連線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合作式概念設計實驗 創意潛能測驗成果分組 設計成果 - 專家評鑑 ( 自變項 ) 實驗者操縱的變因 ( 依變項 ) 口語分析 問卷與訪談 ( 控制變因 : 包含實驗題目、時間、受測者設計學習時間、設計工具等 ) ( 依變項 ) 受測者熟晰度與滿意度主觀資料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合作式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3.1.1 口語分析  3.1.2 創意潛能測驗  Torrance 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並且提出了關於擴散性思考的四個主要特徵: 流暢性 (fluency) :短時間內能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數量。 變通性 (flexibility) :能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 (originality) :具與眾不同想法和獨特解題思路。 精密性 (elaboration) :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具體細節。  本方法已於林美玲與唐玄輝 (2006) 的研究中初步應用於工業設計學生  (一)圖形創造思考測驗  (二)語文創造思考測驗  Vygotasky (1986) 提出合作式設計的放聲思考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受測人員的選擇為參與謝易成( 2007 )傳統數位媒材實驗之同批人員  本研究受測者二十人皆為在工業設計專業有四年以上經驗的設計科系學生,兩人一組,共十組團隊  設計競賽的方式,讓受測者更能投入合作設計過程。  自由報名之方式  強制對 20 位受測人員進行潛能高低之分組,最高兩人一組,以此類推  創意潛能分數分組  受測者選擇說明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實驗媒材選擇: 傳統媒材: 筆(鉛筆、麥克筆) (1) 受測組 (2) 研究者 (3) 實驗手冊二份 (4) 高解析度之數位相機  Canon A80 (5)Sony DCR HC-90 拍攝受測組圖面 / 整個實驗過程 傳統實驗環境 :同時同地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實驗時間 設計概念發想 70min 設計成果表版報告 5min 問卷調查與訪談紀錄 15min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研究所二位學生進行第一次前測實驗 :   前測實驗 修改正式實驗手冊的內容  修改正式實驗時間配置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正式實驗流程 正式實驗: 如右圖所示 相關資訊提供: 設計題目的背景與市場資料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3.1 問卷訪談 3.3.2 專家評鑑 問卷訪談 個別進行  本資料將做為輔助探討的主觀資料。  6 位擁有設計經驗十年以上之專家 專家評鑑 評分的項目包含『設計理念』、『功能層面』、『材質運用』、『情境傳達』、『概念創意』、『外觀造型』、『設計完整性』七個大項目。  與謝易成 (2007) 評分項目相同,可作為往後比較之依據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口語編輯成文字建檔  紀錄思考的程序  圖像與團隊互動關係  資料整理: 組別的對話內容 草圖繪製的過程 互動影像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1.  一些無設計意義的對話和語助詞則不給予不考慮  2.  標示出第一個提出概念的人與談話內容,以及衍生出的概念對話內容也給予標示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3.  對話句子中假設出現與參考資料陳述相同的文字說明,則不給予編碼標示  4.  連接概念總共分成三種元素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編碼指數 關鍵設計移動 :  Goldschmidt  定義 Backlinks :連接之前 / 過去的活動(轉折的衍變) Forelinks :連接之後發生的事情 (未來的發展) Link 密集度( Link index ):移動的數量比率 關鍵移動( Critical moves,CM ):關鍵點所組成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組別名稱以創意潛能由高至低分別以 A~J 排列 設計成果 - 專家評鑑分數 從初步結果顯示創意潛能的指標和專家評鑑分數沒有一定的順序關係,不過還是可以發現前面名次和最後名次仍落在兩個極端上面,研究將進一步透過編碼觀察這些現象的細節 。 研究進一步透過統計方法檢驗: 創意潛能分數和專家評鑑成果的分數是否相關 ,是否符合假設好的潛能組合將導致好的設計成果。 Spearman’s rho 係數 R 值: 0.3963 ( 相關係數 ) P 值: 0.2568 P 值未小於 0.05 因此二者沒有顯著關係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51 66 66 71 79 89 90 99 106 110 創意潛能分數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成果名次 專家評鑑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滿意度問卷相關結果 - 成員熟晰度 3 1 2 -1 -2 -3 0 組員熟晰度 1.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其中 有九組 為第一次的合作, 僅有一組 先前有合作一次的經驗,在依潛能的強制分組下,團隊中的合作經驗都是稍嫌不足且陌生的。 2.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彼此日常生活的友好熟悉與了解的程度, 有四組 是彼此熟悉程度差異較大的, 在後續的觀察中可以探討此點是否影響了設計過程和成果 A  B  C  D  E  F  G  H  I  J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J I H G F E D C B A 組別 平均 名次 專家評鑑總分 6.07  5.90  6.45  6.31  6.55  6.07  7.31  6.57  6.62 6.33 8  10  5  7  4  8  1  3  2  6 255  248  271  265  275  255  307  276  278 266
整體圖形在初步的探討中,呈現較為空洞,且過程中有數個完全沒有其他深入討論的概念,導致整個設計過程跳躍卻不連貫,而最終的概念早在一開始便已決定,沒有花更多心力在新的創意發想中。 2007 創意潛能與團隊設計成果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2007 創意潛能與團隊設計成果 評鑑第一名的組別在過程中展現了高度發展的圖形模式,在前期小概念的討論保留了後面發展的空間,先以概念提出分享為主,前面的概念不會憑空消失,會適時在後面出現連結,並在最後展現密集的細節討論。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2006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G 組 2007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I 組 兩次的組別編碼圖形是極為相似的,同樣擁有數個概念,最終概念卻在設計過程的初段就已經產生, 中間會繞到其他並不深入的小發想,然後在結尾再度結合 。 2006 V.S 2007  最後一名之圖形呈現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兩次的組別編碼圖形亦極為相似的,雖然在整體的概念數量 2006 年數目龐大模式圖也大,但是兩組呈現的方向仍是相近的, 在初期的討論都保留了高度的進步空間,然後在後段與前段連接,結尾細節都十分密集結合。 2006  專家評鑑第一名  A 組 2007  專家評鑑第一名  D 組 2006 V.S 2007  第一名之圖形呈現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3.91 4.2 3.66 概念密度 129 63 66 垂直鏈結數 33 15 18 水平概念數 67min 60min 7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I 9 實驗分析指數 5.27 7.54 2.46 概念密度 353 279 74 垂直鏈結數 67 37 30 水平概念數 70min 42min 28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D 4 實驗分析指數
英文部分 Akin, Ö. (1984).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In N. Cross (Ed.),  Developments in Design Methodologies  (pp. 189-208).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ross, N. (1989).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Strategies for Product Design, John Wiley, Chichester Cross, N., & Cross, A. C. (1995).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16 , 143-170. Cross, N and Clayburn-Cross, A. (1996)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In Cross N., Christiaans H. and Dorst K. (eds)  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 J. Wiley and Sons  (pp. 291–317), Wiley, Chichester, UK Cross, N. (1999). Natur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20 , 25-39. Gero, J. S., & Tang, H.-H. (200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trospective and concurrent protocols in revealing the process-oriented aspects of the design process.  Design Studies,  22 (3), 283-295. Goel, V. (1995).  Sketches of thought . Cambridge. MIT Press. Goldschimidt, G. (1992). Serial sketching: Visual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ing.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23 , 191-219. Jones, J. C. (1992). Design Methods. 2nd ed,VNR, New York. Liu, Y. T. (1993). A connectionist approach to shape recogn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U. Flenming & S. Van Wyk (Eds.),  CAAD Futures '93  (pp.19-36). Amsterdam: Elsevier. Lolyd, P., Lawson, B., & Scott, P. (1995). Can concurrent verbalization reveal design cognition?  Design Studies,  16 , 237-259.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63 , 81-97. Newell, A., & Simon, H.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s of seeing and their structure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 135-156. Simon, H. A., & Newell, A. (1962). Computer simulation of human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ough in the young chi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mon, H. A. (1966).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he 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mind and cosmo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s of seeing and their structure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 135-156. Stempfle, J., & Badke-Schaub, P. (2002).  Thinking in design teams - an analysis of team communication.  Design Studies ,  23 , 473-496. Suwa, M., & Tversky, B. (1997). What do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perceive in their design sketches? A protocol analysis.  Design Studies,  18 (4), 385-403. Suwa, M., Purcell, T., & Gero, J. (1998).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design processes based on a scheme for coding designers' cognitive actions.  Design Studies,  19 , 455-483. Valkenburg, R. & Dorst, K. The reflective practice of design teams,  Design Studies ,  19 ,pp249-271. Verstijinen, I., Hennessey, J., Leeuwen, C., Hamel, R., & Goldschmidt, G. (1998).  Sketching and creative discovery.  Design Studies ,  19 , 519-546. Warr, A., & O'Neill, E. (2005b).  Understanding design as a social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e and Cognition  (pp. 629-642) Zuo, J., & Director, S. W. (2000). An integrated design environment for early stage conceptual design (pp.27-30).  Design ,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中文部份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0 )。 《創造力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美玲( 2006 )。 『漢字詩歌』對設計創造力之影響研究 - 以晚唐詩人『李商隱』作品為例。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 1998 )。創造力量表簡介,『技術創造力』研討活動 ( 二 ) :研究方法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林智文( 2007 )。 探討創意潛能與概念衍生度對合作式設計之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李惠琳( 2002 )。 使用電腦及傳統媒材在構想發展過程上的比較 。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 陳建志、秦自強、莊明振  (2003) 。工業設計系所創意思考課程的教學及實例探討。 2003 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 。台北。 劉世南、郭光誌 (2001) 。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裡構念的反思。 資優教育季刊, 85 , 20-30 。 儲裕娟  (2003) 。 互動式工作空間 。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參考文獻
報告完畢 謝謝您耐心的聆聽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Q & A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Mais conteúdo relacionado

Semelhante a 2008 Design Thinking Research 周建瑋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Ian Jang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Raymond Chang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visualization, ID, NCKU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Winny Wang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Yeong-Long Chen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Cary Yang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Winny Wang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NTUST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Tim Xia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Winny Wang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Ian Jang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项目中的知识管理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thinkinlamp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Winny Wang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Design thinking processDesign thinking process
Design thinking processAqua Chen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Colab4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Winny Wang
 
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Fang Bao Wu
 

Semelhante a 2008 Design Thinking Research 周建瑋 (20)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DM 20220310
DM 20220310DM 20220310
DM 20220310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元设计
元设计元设计
元设计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
Design Method & Skill_20211217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项目中的知识管理
项目中的知识管理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Design thinking processDesign thinking process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
20230615_資策會數轉院課程簡報.pdf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
 
0831 npo的方案撰寫(王嘉蕙老師)
0831 npo的方案撰寫(王嘉蕙老師) 0831 npo的方案撰寫(王嘉蕙老師)
0831 npo的方案撰寫(王嘉蕙老師)
 

Mais de NTUST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NTUS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NTUS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NTUST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NTUST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NTUST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NTUST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NTUST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NTUST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NTUST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NTUST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NTUST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NTUST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NTUST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NTUST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NTUST
 
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NTUST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NTUST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NTUST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NTUST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NTUST
 

Mais de NTUST (20)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
動物之家 領養流程服務設計優化 v2
 

2008 Design Thinking Research 周建瑋

  • 1.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 2. 產業高度分工的世界趨勢,產品開發的週期也隨著科技之日新月異相對縮短,早期單一設計師能夠獨當一面,負責所有事務的時代已慢慢過去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工業設計的專業和現代化市場經濟一直有著無法分割的因果關係 工業革命 工業轉型 原料轉換成商品 ??? 創意產業 個人 團隊合作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3.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在個人設計中,本身創意展現和設計能力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與表現,然而進入合作設計的模式中,產生了有別於個人的不同方式。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本研究以不同角度探查 工業設計 中的合作式設計: 合作式組合與創意潛能 / 問題解決過程 團隊設計可能遭遇的挫折和阻礙是來自於隊員中同步進行思考和認知活動而隨之產生的 (Valkenburg , 1998) 林智文 ( 2007 ) 提到相似的創造潛能成員組成,透過研究的個案結果發現可能產生極大的不同,皆屬於高與低的創造潛能組成,產生了不同的設計成果。
  • 4.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 設計 成員的創意潛能 組合 設計成果 問題 團隊的創意潛能組合是影響主導團隊設計成果最大的主因,或是在設計過程中有其他更為重要顯著的觀察指標,可以為我們提供良好設計的依據?我們評判好的合作式設計標準,應該用何種角度去觀察,是依據成員配對還是了解過程? 創意潛能 設計互動過程 設計成果 是否兩位同樣具有高創意潛能的成員的合作,其設計成果可以達到 1 加 1 大於 2 的加乘效果 假設
  • 5.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目的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合作式設計成果的影響。 目標 1. 引用 Torrance 的創意思考測驗測量創意潛能,透過高低分組後,觀察各團隊之設計過程表現以及成果,了解創意潛能組成是否會影響設計成果。 2. 利用鏈結表記分析合作式設計過程概念演化的情形,和連結指數概念分佈的數量,了解不同創意潛能高低的團隊其設計過程的內容。 3. 討論創意潛能 / 設計過程如何成為設計成果好壞的影響因素。
  • 6.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團隊設計評估準則 設計教育 推動合作式設計 期待建立一模板能夠解釋好的互動與成功的合作式設計的評估要項 探討設計學生透過設計教育的學習,練習合作式設計過程,達成產生良好的設計成果
  • 7.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目的與目標 1.4 預期成果 1.5 研究流程
  • 8.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思考 設計趨勢 配對組合差異 檢驗方法 整理國內外有關這四大範疇來進行研究:
  • 9.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自 1970 年代開始從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角度和方法對設計領域思考提出研究: 設計師如何思考 / 設計活動如何進行 透過學者研究 設計過程五個階段( cross,1989 ) 設計創造本質的必然階段,被視為創意性思考的核心(李惠琳, 2002 。 ) 構想發展階段包含了三種形式的轉換:新構想產生、水平轉換與垂直轉換 (Goel, 1995) 。 設計思考領域探究設計之本質 , 並著重於設計師概念發展之階段的內容 , 本研究也將透過方法從此階段了解合作式設計之概念演化情形 。
  • 10.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在設計活動中,團隊的設計是被認為是很有效率的,因為它可以依賴著團隊中的每一個隊員解決和支援設計所遇到的問題和想法。 ( Valkenburg, R. & Dorst, K,1998) 團隊設計活動中溝通 (social) 的元素成為合作式 (collaborating groups) 創造力發展的一種約束。 此外 Olson(2000) 也提及了四項造成合作關係疏遠的社交技術的條件:包括雙方的背景、工作上的結合、合作的意願、合作的準備。從這些探討中作者提出了許多關於設計與社交方面的訊息,將不僅僅探討設計內容也將同時關注於社交性的對話。 合作式設計因為有了合作產生了許多溝通相互的協調與搭配,也顯示了合作組成成員亦是影響成果因素之一
  • 11.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創造潛能』的預測或估計值 (Runco & Chand, 1995) 。 -- 這一詞的引用將更著重在成員的潛能發展空間,證實他是能有較高的創意值表現的可能機會。 創造力研究主要使用 Guildford 所提出的擴散性思考為原理(毛連塭等人, 2000 ) Torrance 即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本研究依據此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之成績結果 , 視為創意潛能指標,並依此將高創意潛能的受測者配對一起,低潛能者配對。
  • 12.
  • 13. 文獻探討 2.1 設計思考 2.2 合作式設計 2.3 創造力的定義與概念 2.4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鍊結表記 (Linkography) 分析,是評估設計師的生產率以及可當作設計產率與設計過程之間的橋樑( Goldschmidt , 1992 )。 「設計轉折」 (design moves) 。 -- 透過主觀認定有相關性的訊息給與標上 Link ,進一步觀察是否此訊息與前與後的口語訊息相關聯,並給予連線
  • 14.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合作式概念設計實驗 創意潛能測驗成果分組 設計成果 - 專家評鑑 ( 自變項 ) 實驗者操縱的變因 ( 依變項 ) 口語分析 問卷與訪談 ( 控制變因 : 包含實驗題目、時間、受測者設計學習時間、設計工具等 ) ( 依變項 ) 受測者熟晰度與滿意度主觀資料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合作式設計成果的影響。
  • 15.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3.1.1 口語分析 3.1.2 創意潛能測驗 Torrance 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並且提出了關於擴散性思考的四個主要特徵: 流暢性 (fluency) :短時間內能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數量。 變通性 (flexibility) :能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 (originality) :具與眾不同想法和獨特解題思路。 精密性 (elaboration) :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具體細節。 本方法已於林美玲與唐玄輝 (2006) 的研究中初步應用於工業設計學生 (一)圖形創造思考測驗 (二)語文創造思考測驗 Vygotasky (1986) 提出合作式設計的放聲思考
  • 16.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受測人員的選擇為參與謝易成( 2007 )傳統數位媒材實驗之同批人員 本研究受測者二十人皆為在工業設計專業有四年以上經驗的設計科系學生,兩人一組,共十組團隊 設計競賽的方式,讓受測者更能投入合作設計過程。 自由報名之方式 強制對 20 位受測人員進行潛能高低之分組,最高兩人一組,以此類推 創意潛能分數分組 受測者選擇說明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17.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實驗媒材選擇: 傳統媒材: 筆(鉛筆、麥克筆) (1) 受測組 (2) 研究者 (3) 實驗手冊二份 (4) 高解析度之數位相機 Canon A80 (5)Sony DCR HC-90 拍攝受測組圖面 / 整個實驗過程 傳統實驗環境 :同時同地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18.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實驗時間 設計概念發想 70min 設計成果表版報告 5min 問卷調查與訪談紀錄 15min 3.2.1 受測者選擇說明 3.2.2 實驗環境與設備 3.2.3 實驗流程時間 3.2.4 預先實驗 研究所二位學生進行第一次前測實驗 : 前測實驗 修改正式實驗手冊的內容 修改正式實驗時間配置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19.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正式實驗流程 正式實驗: 如右圖所示 相關資訊提供: 設計題目的背景與市場資料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20.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3.1 問卷訪談 3.3.2 專家評鑑 問卷訪談 個別進行 本資料將做為輔助探討的主觀資料。 6 位擁有設計經驗十年以上之專家 專家評鑑 評分的項目包含『設計理念』、『功能層面』、『材質運用』、『情境傳達』、『概念創意』、『外觀造型』、『設計完整性』七個大項目。 與謝易成 (2007) 評分項目相同,可作為往後比較之依據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21.
  • 22.
  • 23.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1. 一些無設計意義的對話和語助詞則不給予不考慮 2. 標示出第一個提出概念的人與談話內容,以及衍生出的概念對話內容也給予標示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24.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3. 對話句子中假設出現與參考資料陳述相同的文字說明,則不給予編碼標示 4. 連接概念總共分成三種元素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25. 研究方法 3.1 研究概念架構 3.2 實驗說明與規劃 3.3 正式實驗 3.4 分析編碼系統 編碼指數 關鍵設計移動 : Goldschmidt 定義 Backlinks :連接之前 / 過去的活動(轉折的衍變) Forelinks :連接之後發生的事情 (未來的發展) Link 密集度( Link index ):移動的數量比率 關鍵移動( Critical moves,CM ):關鍵點所組成 3.4.1 斷句定義 3.4.2 編碼系統建立 3.4.3 鏈結表記編碼內容定義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26. 組別名稱以創意潛能由高至低分別以 A~J 排列 設計成果 - 專家評鑑分數 從初步結果顯示創意潛能的指標和專家評鑑分數沒有一定的順序關係,不過還是可以發現前面名次和最後名次仍落在兩個極端上面,研究將進一步透過編碼觀察這些現象的細節 。 研究進一步透過統計方法檢驗: 創意潛能分數和專家評鑑成果的分數是否相關 ,是否符合假設好的潛能組合將導致好的設計成果。 Spearman’s rho 係數 R 值: 0.3963 ( 相關係數 ) P 值: 0.2568 P 值未小於 0.05 因此二者沒有顯著關係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51 66 66 71 79 89 90 99 106 110 創意潛能分數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成果名次 專家評鑑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27. 滿意度問卷相關結果 - 成員熟晰度 3 1 2 -1 -2 -3 0 組員熟晰度 1.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其中 有九組 為第一次的合作, 僅有一組 先前有合作一次的經驗,在依潛能的強制分組下,團隊中的合作經驗都是稍嫌不足且陌生的。 2.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彼此日常生活的友好熟悉與了解的程度, 有四組 是彼此熟悉程度差異較大的, 在後續的觀察中可以探討此點是否影響了設計過程和成果 A B C D E F G H I J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J I H G F E D C B A 組別 平均 名次 專家評鑑總分 6.07 5.90 6.45 6.31 6.55 6.07 7.31 6.57 6.62 6.33 8 10 5 7 4 8 1 3 2 6 255 248 271 265 275 255 307 276 278 266
  • 28. 整體圖形在初步的探討中,呈現較為空洞,且過程中有數個完全沒有其他深入討論的概念,導致整個設計過程跳躍卻不連貫,而最終的概念早在一開始便已決定,沒有花更多心力在新的創意發想中。 2007 創意潛能與團隊設計成果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29. 2007 創意潛能與團隊設計成果 評鑑第一名的組別在過程中展現了高度發展的圖形模式,在前期小概念的討論保留了後面發展的空間,先以概念提出分享為主,前面的概念不會憑空消失,會適時在後面出現連結,並在最後展現密集的細節討論。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33 278 B 6 6.62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30. 2006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G 組 2007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I 組 兩次的組別編碼圖形是極為相似的,同樣擁有數個概念,最終概念卻在設計過程的初段就已經產生, 中間會繞到其他並不深入的小發想,然後在結尾再度結合 。 2006 V.S 2007 最後一名之圖形呈現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31. 兩次的組別編碼圖形亦極為相似的,雖然在整體的概念數量 2006 年數目龐大模式圖也大,但是兩組呈現的方向仍是相近的, 在初期的討論都保留了高度的進步空間,然後在後段與前段連接,結尾細節都十分密集結合。 2006 專家評鑑第一名 A 組 2007 專家評鑑第一名 D 組 2006 V.S 2007 第一名之圖形呈現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32.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3.91 4.2 3.66 概念密度 129 63 66 垂直鏈結數 33 15 18 水平概念數 67min 60min 7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I 9 實驗分析指數 5.27 7.54 2.46 概念密度 353 279 74 垂直鏈結數 67 37 30 水平概念數 70min 42min 28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D 4 實驗分析指數
  • 33. 英文部分 Akin, Ö. (1984).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In N. Cross (Ed.), Developments in Design Methodologies (pp. 189-208).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ross, N. (1989).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Strategies for Product Design, John Wiley, Chichester Cross, N., & Cross, A. C. (1995).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16 , 143-170. Cross, N and Clayburn-Cross, A. (1996)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In Cross N., Christiaans H. and Dorst K. (eds) 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 J. Wiley and Sons (pp. 291–317), Wiley, Chichester, UK Cross, N. (1999). Natur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20 , 25-39. Gero, J. S., & Tang, H.-H. (200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trospective and concurrent protocols in revealing the process-oriented aspects of the design process. Design Studies, 22 (3), 283-295. Goel, V. (1995). Sketches of thought . Cambridge. MIT Press. Goldschimidt, G. (1992). Serial sketching: Visual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ing.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23 , 191-219. Jones, J. C. (1992). Design Methods. 2nd ed,VNR, New York. Liu, Y. T. (1993). A connectionist approach to shape recogn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U. Flenming & S. Van Wyk (Eds.), CAAD Futures '93 (pp.19-36). Amsterdam: Elsevier. Lolyd, P., Lawson, B., & Scott, P. (1995). Can concurrent verbalization reveal design cognition? Design Studies, 16 , 237-259.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63 , 81-97. Newell, A., & Simon, H.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s of seeing and their structure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 135-156. Simon, H. A., & Newell, A. (1962). Computer simulation of human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ough in the young chi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mon, H. A. (1966).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he 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mind and cosmo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s of seeing and their structure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 135-156. Stempfle, J., & Badke-Schaub, P. (2002). Thinking in design teams - an analysis of team communication. Design Studies , 23 , 473-496. Suwa, M., & Tversky, B. (1997). What do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perceive in their design sketches? A protocol analysis. Design Studies, 18 (4), 385-403. Suwa, M., Purcell, T., & Gero, J. (1998).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design processes based on a scheme for coding designers' cognitive actions. Design Studies, 19 , 455-483. Valkenburg, R. & Dorst, K. The reflective practice of design teams, Design Studies , 19 ,pp249-271. Verstijinen, I., Hennessey, J., Leeuwen, C., Hamel, R., & Goldschmidt, G. (1998). Sketching and creative discovery. Design Studies , 19 , 519-546. Warr, A., & O'Neill, E. (2005b). Understanding design as a social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e and Cognition (pp. 629-642) Zuo, J., & Director, S. W. (2000). An integrated design environment for early stage conceptual design (pp.27-30). Design ,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中文部份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0 )。 《創造力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美玲( 2006 )。 『漢字詩歌』對設計創造力之影響研究 - 以晚唐詩人『李商隱』作品為例。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 1998 )。創造力量表簡介,『技術創造力』研討活動 ( 二 ) :研究方法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林智文( 2007 )。 探討創意潛能與概念衍生度對合作式設計之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李惠琳( 2002 )。 使用電腦及傳統媒材在構想發展過程上的比較 。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 陳建志、秦自強、莊明振 (2003) 。工業設計系所創意思考課程的教學及實例探討。 2003 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 。台北。 劉世南、郭光誌 (2001) 。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裡構念的反思。 資優教育季刊, 85 , 20-30 。 儲裕娟 (2003) 。 互動式工作空間 。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參考文獻
  • 34. 報告完畢 謝謝您耐心的聆聽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 35. Q & A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