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ma empresa Scribd logo
1 de 3
Baixar para ler offline
收稿日期 :2005 —06 —28
作者简介 :韩娟(1981 —) ,女 ,山东莱州人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荀子》成语研究
韩  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荀子》一书共留给今天 71 条成语 ,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成语源远流长 ,结构形
式多样 ,语法功能丰富 ,且含义稳定。本文对《荀子》成语的源流、结构、语法功能、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荀子》
中图分类号 :H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816(2005) 05 —0044 —03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
家、文学家 ,其著作《荀子》一书多为长篇专题性论文 ,语言
风格质朴缜密 ,明晰晓畅 ,而又醇正浑厚。可以说 ,《荀子》
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 , 特别是《荀子》的成语对后代
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成
语的数量很大 ,结构形式多样 ,语法功能丰富 ,在先秦古籍
中颇为少见。研究《荀子》成语 ,对我们把握《荀子》一书的
语言特色、理解荀子的思想以及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荀
子》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都将是有益的。《荀子》全书
共三十二篇 , ,形成成语 71 条。本文拟就源流、结构、语法
功能、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荀子》成语进行探析。
一、《荀子》成语的源流
《荀子》成语七十多条 ,究其源流 ,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 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 :
《荀子》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不多 ,与原书比较 ,它们可
分为两类 :
1. 直接援引四书五经的成语 ,如 :
过犹不及  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贡问 :‘师与商
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
曰 :‘过犹不及。’”《荀子・王霸》引“既能当一 ,又务正百 ,是
过者也 ,过犹不及也。”需要注意的是 ,成语的意义在这里发
生了改变。
2. 源于四书五经又加改变的成语。
博闻强志  《礼记・曲礼上》有 :“博闻强识而让 ,敦善行
而不怠 ,谓之君子。”《荀子・解蔽》作 :“博闻强志 ,不合王制 ,
君子贱之。”改“识”为“志”。
(二)《荀子》首创的成语
《荀子》首创的成语 ,指后世沿用原书文字 ,保留原有语
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也叫原型成语。这类成语在《荀子》
中占大多数 ,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如 :
公正无私  《荀子・赋》:“公正无私 ,见谓从横。”
是是非非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
谓之愚。”
约定俗成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约定
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类成语还有很多 ,如比肩并起、跛鳖千里、拒谏饰非、
美意延年、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移风易俗、以一持万、自以
为是等 ,它们成为《荀子》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好多成语都被沿用下来 ,至今仍被我们
广泛运用着。
(三) 出自《荀子》的成语
出自《荀子》的成语 ,指来源于《荀子》,但又经后人加
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根据考察分析 ,后人主要采用了以
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 概括法
后人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
成语。如 :
弓调马服  出自《荀子・哀公》:“故弓调而后求劲焉 ,马
服而后求良焉 ,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
兼权熟计  出自《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 ,则必前后
虑其可害也者 ;而兼权之 ,熟计之 ,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坐言起行  出自《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 ,起而可
设 ,张而可施行。”
2. 减字法
后人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后而形
成的成语。如 :
2005 年第 5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11 期
狗彘不若  出自 :《荀子・荣辱》:“人也 ,忧忘其身 ,内忘
其亲 ,上忘其君 ,则是人也 ,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强本节用  出自《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
贫。”
一唱三叹  出自《荀子・礼论》:“清庙之歌 ,一唱而三叹
也。,县一钟 ,尚拊膈 ,朱弦而通越也 ,一也。”
3. 增字法
后人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
反手可得  出自《荀子・非相》:“诛白公 ,定楚国 ,如反
手尔。”
其势汹汹  出自《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
也辍其行。”
锱珠必较  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 ,则
割定而欲无厌。”
4. 换字法
后人将原型成语中的某个字更换后形成另一成语。
不失毫厘  出自《荀子・儒效》:“圣人也者 ,本仁义 ,当
是非 ,齐言行 ,不失豪(毫) 厘 ,无他道焉 ,已乎行之矣。”
穷年累月  出自《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
足 ,是人之情也。”
5. 调序法
后人将原型成语或后出成语的顺序调换后而构成的成
语。如 :
胼手胝足  出自《荀子・子道》:“耕耘树艺 ,手足胼胝 ,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 ,何也 ?”
裕民足国  出自《荀子・富国》:“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 ,
而善臧其余。
6. 其它
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形成的成语 ,如 :
井井有条  出自《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梧鼠技穷  出自《荀子・劝学》:“ 蛇无足而飞 ,梧鼠五
技而穷。”
源清流洁  出自《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 ,源浊则流
浊。”
这类成语由后人加工提炼后多为“四字格”,我们称它
为非原型成语。它们大大增强了汉语成语的特色。
《荀子》上述方法形成的成语 ,构成了《荀子》成语语库。
二、《荀子》成语的结构
《荀子》成语的结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一) 从音节的数目分析
从音节的数目分析 ,《荀子》成语有四音节和非四音节
两类。其中四音节 68 条 ,非四音节 3 条。四音节是《荀子》
成语的基本形式 ,约占《荀子》成语的 95. 6 %。
(二) 从语法结构分析
从语法结构分析 ,首先可以把《荀子》成语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两截的成语 ,第二类是一体的成语。下面分别而
论。
1. 两截的成语 ,指可以从结构上将成语分为两截 ,其中
两截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类 :
(1) 并列关系
①主谓并列  一唱三叹  弓调马服
②动宾并列  移风易俗  开源节流
③定中并列  穷阎漏屋  暖衣饱食
④状动并列  兼权熟计
(2) 承接关系  物腐虫生  积水成渊
(3) 目的关系  偷合苟容  掎挈伺诈
(4) 对举关系  丰取刻与  坐言起行
2. 一体成语  一体成语 ,指整个成语不能分为两截 ,依
词语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主谓关系  其势汹汹  梧鼠技穷
(2) 谓宾关系  不失毫厘  横行天下
(3) 谓补关系  安如磐石  过犹不及
(4) 偏正关系  置锥之地  前车之鉴
(5) 并列关系  规矩准绳  胼手胝足
(6) 兼语关系  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三、《荀子》成语的语法功能
《荀子》成语 ,在《荀子》文章中可以充当以下几种句子
成分。
(一) 充当主语 ,如 :
1.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2. 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
(二) 充当谓语 ,如 :
1. 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荀子・非相》
2.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三) 充当宾语 ,如 :
1. 以桀诈尧 ,譬之 :若以卵投石 ,以指挠沸 ;若赴水火 ,
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2. 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 ,长生久视 ,以免于刑戮
也。《荀子・荣辱》
(四) 充当状语 ,如 :
1.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 ,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
2. 虽隐于穷阎漏屋 ,人莫不贵之 ,道诚存也。《荀子・儒
效》
除充当句子成分外 ,《荀子》成语还有的可以独立成句 ,
如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四、《荀子》成语的意义
《荀子》成语的意义 ,绝大多数仍保留着原书的原义 ,只
有极个别的发生了变化 ,如 :
赴汤蹈火  这条成语原本出自《荀子》,原句是“以桀诈
尧 ,譬之 :若以卵击石 ,以指挠沸 ,若赴水火 ,入焉焦没耳”。
意为诅咒狡诈的人如果欺骗贤明的人 ,如遇水火定会被淹
没或烧伤。而如今这条成语的意思已成为决心已下 ,万死
不辞的意思。
《荀子》成语的意义少有变化 ,说明了《荀子》成语有着
顽强的生命力 ,也表明其在汉语史上有着长久稳固的地位。
・54・总第 111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参考文献 :
[1]  荀况.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 北京 :中华书
局 ,1979.
[2]  常州市教育局. 成语词典[M]. 常州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3]  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N]. 山西大学学报 ,1996.
附《荀子》成语
安如磐石  比肩并起  兵不血刃  冰寒于水  跛鳖千里  博闻强记  不失毫厘  长虑顾后  创巨痛深  鹑衣百结
持之有故  罚不当罪  反手可得  丰取刻与  公正无私  弓调马服  狗彘不若  规矩准绳  过犹不及  横行天下
后发制人  积厚流光  积水成渊  掎挈伺诈  兼权熟计  井井有条  救经引足  拒谏饰非  开源节流  口耳之学
令行禁止  美意延年  目迷五色  鸟穷则啄  驽马十驾  暖衣饱食  胼手胝足  欺世盗名  其势汹汹  前车之鉴
强本节用  锲而不舍  青出于蓝  穷年累月  穷阎漏屋  如丘而止  生杀予夺  是是非非  始终如一  提纲挈领
偷合苟容  梧鼠技穷  物腐虫生  行不胜衣  言之成理  移风易俗  一唱三叹  以卵击石  以一持万  以指挠沸
与世偃仰  裕民足国  源清流洁  约定俗成  载舟覆舟  置锥之地  专心一志  锱珠必较  流言止于智者    
积土为山 ,积水为海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The Analysis of Xun - Zi’s Idioms
Han Juan
(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of《Xun - zi》has totally stayed 71 idioms for today. It develop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o posterity the
phrases of Chinese language. Its constructions are various , its functions are plentiful , and its meanings are stable. This text we will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idioms’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phrasing function and meanings to proceeds in - depth study.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idiom;《Xun - zi》
(上接第 43 页)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对偶的形式一经形成 ,就受到汉民族人民的特别喜爱 ,生
活中几乎无处不用。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 :“造化赋
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偶语易安 ,奇字难适。”一
言以蔽之 ;汉民族人民特别喜爱工整对称的双数形式 ,而不喜
欢形只影孤的单数形式。诗歌的对仗 ,骈文的四六相对 ,以及
民间广泛使用的对仗工整的各类对联等等 ,就是明显的例子。
汉语的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发展 ,也深深地受到了这种喜用双
数、喜用对偶形式的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至于汉语中出现的
“呼啦啦、闹哄哄、丁丁当当、糊里糊涂”等三音词和四音词 ,这
种现象也不难解释。因为语言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汉语的单
音词向多音节词发展 ,不可能整齐划一地统统发展为双音词 ,
其中一些单音词并没有发生变化 ,仍然以单音词的形式存在于
汉语之中 ,为了表达交际的需要 ,有一部分词则发展成了三音
词或四音词。这是正常的语言演变现象。在汉语中 ,单音词和
四音词数量不多 ,在汉语整个词汇系统中所占比例不大 ,并不
影响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的成立。汉语词汇之所以没有大量
地发展为单音词、四音词或更多音节的词 ,而形成了双音化的
规律 ,这是因为 :第一 ,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已经能够
克服单音词所存在的同音词多、词义负荷重 ,影响语言交际 ,影
响汉语发展的致命弱点 ,已经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无
穷多的词来充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 ,符合了最经济的造词法
的原则 ;第二 ,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已经符合汉民族人民喜用
双数、喜用对偶形式的传统文化习惯。因此 ,汉语的单音词向
多音节发展 ,理所当然的以双音节为主 ,从而形成汉语词汇双
音化的规律。纵观汉语汇发展的历史 ,汉语词汇在发展演变中
找到了双音化的规律 ,就如同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找到形声造字
规律一样 ,最具有能产性 ,最能促使汉语向具体、准确、精密、丰
富、发达的方向发展。这同样可以看作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
重要的外部原因。
参考文献 :
[1]  王力. 汉语史稿・构词法的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词的种类和配合[M]. 上海 :商务印书
馆 ,1982.
[3]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4]  潘允中. 汉语词汇史概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5]  黄志强 ,张剑桥.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J ]. 复旦学报 ,
1990 ,(1) .
[6]  杨琳.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论[J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1995 ,(4) .
・64・                    韩娟 :《荀子》成语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Mais conteúdo relacionado

Mais procurados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TAAZE 讀冊生活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sugeladi
 
從袪魅到返魅
從袪魅到返魅從袪魅到返魅
從袪魅到返魅wooder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Leong Lee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sugeladi
 
优美的汉字1
优美的汉字1优美的汉字1
优美的汉字1liu johnson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dearrd
 
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sugeladi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sugeladi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sugeladi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sugeladi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sugeladi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shenedward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sugeladi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sugeladi
 

Mais procurados (20)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從袪魅到返魅
從袪魅到返魅從袪魅到返魅
從袪魅到返魅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
3a08038a 50bb-4ad4-8ccd-874e39858a6b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最小化
最小化最小化
最小化
 
优美的汉字1
优美的汉字1优美的汉字1
优美的汉字1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
初中学科知识点体系
 
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定稿
定稿定稿
定稿
 
7唐詩選
7唐詩選7唐詩選
7唐詩選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范進中舉
范進中舉范進中舉
范進中舉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Destaque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clod13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clod13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clod13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clod13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clod13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clod13
 

Destaque (6)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Semelhante a 荀子 成语研究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Songmu Wang
 
龍為霖本韻一得
龍為霖本韻一得龍為霖本韻一得
龍為霖本韻一得Songmu Wang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Yen-yanjifeng
 
《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hingmanYao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ch4station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pyjchinese
 
顺应论
顺应论顺应论
顺应论rkevin
 
2)顺应论
2)顺应论2)顺应论
2)顺应论rkevin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谈谈汉字课堂练习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phansl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ungian iunn
 

Semelhante a 荀子 成语研究 (13)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龍為霖本韻一得
龍為霖本韻一得龍為霖本韻一得
龍為霖本韻一得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
14、第二编之秦汉文学概说与第一章汉赋
 
《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
シン式中国語語彙学習法のススメ
 
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第二節 學習語文的工具
 
因數明理
因數明理因數明理
因數明理
 
顺应论
顺应论顺应论
顺应论
 
2)顺应论
2)顺应论2)顺应论
2)顺应论
 
師說.ppt
師說.ppt師說.ppt
師說.ppt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谈谈汉字课堂练习
谈谈汉字课堂练习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
05 台語文學及非文學類詞彙差異分析
 

Mais de clod13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clod13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clod13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clod13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clod13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clod13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clod13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clod13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clod13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clod13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clod13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clod13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clod13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clod13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clod13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clod13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clod13
 
cantico
canticocantico
canticoclod13
 
Lingue Speciali
Lingue SpecialiLingue Speciali
Lingue Specialiclod13
 

Mais de clod13 (18)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Bibbia E Ruolo Del Traduttore.Doc
 
cantico
canticocantico
cantico
 
Lingue Speciali
Lingue SpecialiLingue Speciali
Lingue Speciali
 

荀子 成语研究

  • 1. 收稿日期 :2005 —06 —28 作者简介 :韩娟(1981 —) ,女 ,山东莱州人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荀子》成语研究 韩  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荀子》一书共留给今天 71 条成语 ,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成语源远流长 ,结构形 式多样 ,语法功能丰富 ,且含义稳定。本文对《荀子》成语的源流、结构、语法功能、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荀子》 中图分类号 :H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816(2005) 05 —0044 —03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 家、文学家 ,其著作《荀子》一书多为长篇专题性论文 ,语言 风格质朴缜密 ,明晰晓畅 ,而又醇正浑厚。可以说 ,《荀子》 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 , 特别是《荀子》的成语对后代 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成 语的数量很大 ,结构形式多样 ,语法功能丰富 ,在先秦古籍 中颇为少见。研究《荀子》成语 ,对我们把握《荀子》一书的 语言特色、理解荀子的思想以及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荀 子》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都将是有益的。《荀子》全书 共三十二篇 , ,形成成语 71 条。本文拟就源流、结构、语法 功能、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荀子》成语进行探析。 一、《荀子》成语的源流 《荀子》成语七十多条 ,究其源流 ,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 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 : 《荀子》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不多 ,与原书比较 ,它们可 分为两类 : 1. 直接援引四书五经的成语 ,如 : 过犹不及  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贡问 :‘师与商 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 曰 :‘过犹不及。’”《荀子・王霸》引“既能当一 ,又务正百 ,是 过者也 ,过犹不及也。”需要注意的是 ,成语的意义在这里发 生了改变。 2. 源于四书五经又加改变的成语。 博闻强志  《礼记・曲礼上》有 :“博闻强识而让 ,敦善行 而不怠 ,谓之君子。”《荀子・解蔽》作 :“博闻强志 ,不合王制 , 君子贱之。”改“识”为“志”。 (二)《荀子》首创的成语 《荀子》首创的成语 ,指后世沿用原书文字 ,保留原有语 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也叫原型成语。这类成语在《荀子》 中占大多数 ,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如 : 公正无私  《荀子・赋》:“公正无私 ,见谓从横。” 是是非非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 谓之愚。” 约定俗成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约定 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类成语还有很多 ,如比肩并起、跛鳖千里、拒谏饰非、 美意延年、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移风易俗、以一持万、自以 为是等 ,它们成为《荀子》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好多成语都被沿用下来 ,至今仍被我们 广泛运用着。 (三) 出自《荀子》的成语 出自《荀子》的成语 ,指来源于《荀子》,但又经后人加 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根据考察分析 ,后人主要采用了以 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 概括法 后人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 成语。如 : 弓调马服  出自《荀子・哀公》:“故弓调而后求劲焉 ,马 服而后求良焉 ,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 兼权熟计  出自《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 ,则必前后 虑其可害也者 ;而兼权之 ,熟计之 ,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坐言起行  出自《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 ,起而可 设 ,张而可施行。” 2. 减字法 后人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后而形 成的成语。如 : 2005 年第 5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11 期
  • 2. 狗彘不若  出自 :《荀子・荣辱》:“人也 ,忧忘其身 ,内忘 其亲 ,上忘其君 ,则是人也 ,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强本节用  出自《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 贫。” 一唱三叹  出自《荀子・礼论》:“清庙之歌 ,一唱而三叹 也。,县一钟 ,尚拊膈 ,朱弦而通越也 ,一也。” 3. 增字法 后人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 反手可得  出自《荀子・非相》:“诛白公 ,定楚国 ,如反 手尔。” 其势汹汹  出自《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 也辍其行。” 锱珠必较  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 ,则 割定而欲无厌。” 4. 换字法 后人将原型成语中的某个字更换后形成另一成语。 不失毫厘  出自《荀子・儒效》:“圣人也者 ,本仁义 ,当 是非 ,齐言行 ,不失豪(毫) 厘 ,无他道焉 ,已乎行之矣。” 穷年累月  出自《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 足 ,是人之情也。” 5. 调序法 后人将原型成语或后出成语的顺序调换后而构成的成 语。如 : 胼手胝足  出自《荀子・子道》:“耕耘树艺 ,手足胼胝 ,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 ,何也 ?” 裕民足国  出自《荀子・富国》:“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 , 而善臧其余。 6. 其它 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形成的成语 ,如 : 井井有条  出自《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梧鼠技穷  出自《荀子・劝学》:“ 蛇无足而飞 ,梧鼠五 技而穷。” 源清流洁  出自《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 ,源浊则流 浊。” 这类成语由后人加工提炼后多为“四字格”,我们称它 为非原型成语。它们大大增强了汉语成语的特色。 《荀子》上述方法形成的成语 ,构成了《荀子》成语语库。 二、《荀子》成语的结构 《荀子》成语的结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一) 从音节的数目分析 从音节的数目分析 ,《荀子》成语有四音节和非四音节 两类。其中四音节 68 条 ,非四音节 3 条。四音节是《荀子》 成语的基本形式 ,约占《荀子》成语的 95. 6 %。 (二) 从语法结构分析 从语法结构分析 ,首先可以把《荀子》成语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两截的成语 ,第二类是一体的成语。下面分别而 论。 1. 两截的成语 ,指可以从结构上将成语分为两截 ,其中 两截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类 : (1) 并列关系 ①主谓并列  一唱三叹  弓调马服 ②动宾并列  移风易俗  开源节流 ③定中并列  穷阎漏屋  暖衣饱食 ④状动并列  兼权熟计 (2) 承接关系  物腐虫生  积水成渊 (3) 目的关系  偷合苟容  掎挈伺诈 (4) 对举关系  丰取刻与  坐言起行 2. 一体成语  一体成语 ,指整个成语不能分为两截 ,依 词语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主谓关系  其势汹汹  梧鼠技穷 (2) 谓宾关系  不失毫厘  横行天下 (3) 谓补关系  安如磐石  过犹不及 (4) 偏正关系  置锥之地  前车之鉴 (5) 并列关系  规矩准绳  胼手胝足 (6) 兼语关系  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三、《荀子》成语的语法功能 《荀子》成语 ,在《荀子》文章中可以充当以下几种句子 成分。 (一) 充当主语 ,如 : 1.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2. 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 (二) 充当谓语 ,如 : 1. 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荀子・非相》 2.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三) 充当宾语 ,如 : 1. 以桀诈尧 ,譬之 :若以卵投石 ,以指挠沸 ;若赴水火 , 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2. 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 ,长生久视 ,以免于刑戮 也。《荀子・荣辱》 (四) 充当状语 ,如 : 1.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 ,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 2. 虽隐于穷阎漏屋 ,人莫不贵之 ,道诚存也。《荀子・儒 效》 除充当句子成分外 ,《荀子》成语还有的可以独立成句 , 如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四、《荀子》成语的意义 《荀子》成语的意义 ,绝大多数仍保留着原书的原义 ,只 有极个别的发生了变化 ,如 : 赴汤蹈火  这条成语原本出自《荀子》,原句是“以桀诈 尧 ,譬之 :若以卵击石 ,以指挠沸 ,若赴水火 ,入焉焦没耳”。 意为诅咒狡诈的人如果欺骗贤明的人 ,如遇水火定会被淹 没或烧伤。而如今这条成语的意思已成为决心已下 ,万死 不辞的意思。 《荀子》成语的意义少有变化 ,说明了《荀子》成语有着 顽强的生命力 ,也表明其在汉语史上有着长久稳固的地位。 ・54・总第 111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3. 参考文献 : [1]  荀况.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 北京 :中华书 局 ,1979. [2]  常州市教育局. 成语词典[M]. 常州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3]  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N]. 山西大学学报 ,1996. 附《荀子》成语 安如磐石  比肩并起  兵不血刃  冰寒于水  跛鳖千里  博闻强记  不失毫厘  长虑顾后  创巨痛深  鹑衣百结 持之有故  罚不当罪  反手可得  丰取刻与  公正无私  弓调马服  狗彘不若  规矩准绳  过犹不及  横行天下 后发制人  积厚流光  积水成渊  掎挈伺诈  兼权熟计  井井有条  救经引足  拒谏饰非  开源节流  口耳之学 令行禁止  美意延年  目迷五色  鸟穷则啄  驽马十驾  暖衣饱食  胼手胝足  欺世盗名  其势汹汹  前车之鉴 强本节用  锲而不舍  青出于蓝  穷年累月  穷阎漏屋  如丘而止  生杀予夺  是是非非  始终如一  提纲挈领 偷合苟容  梧鼠技穷  物腐虫生  行不胜衣  言之成理  移风易俗  一唱三叹  以卵击石  以一持万  以指挠沸 与世偃仰  裕民足国  源清流洁  约定俗成  载舟覆舟  置锥之地  专心一志  锱珠必较  流言止于智者     积土为山 ,积水为海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The Analysis of Xun - Zi’s Idioms Han Juan (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of《Xun - zi》has totally stayed 71 idioms for today. It develop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o posterity the phrases of Chinese language. Its constructions are various , its functions are plentiful , and its meanings are stable. This text we will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idioms’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phrasing function and meanings to proceeds in - depth study.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idiom;《Xun - zi》 (上接第 43 页)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对偶的形式一经形成 ,就受到汉民族人民的特别喜爱 ,生 活中几乎无处不用。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 :“造化赋 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偶语易安 ,奇字难适。”一 言以蔽之 ;汉民族人民特别喜爱工整对称的双数形式 ,而不喜 欢形只影孤的单数形式。诗歌的对仗 ,骈文的四六相对 ,以及 民间广泛使用的对仗工整的各类对联等等 ,就是明显的例子。 汉语的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发展 ,也深深地受到了这种喜用双 数、喜用对偶形式的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至于汉语中出现的 “呼啦啦、闹哄哄、丁丁当当、糊里糊涂”等三音词和四音词 ,这 种现象也不难解释。因为语言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汉语的单 音词向多音节词发展 ,不可能整齐划一地统统发展为双音词 , 其中一些单音词并没有发生变化 ,仍然以单音词的形式存在于 汉语之中 ,为了表达交际的需要 ,有一部分词则发展成了三音 词或四音词。这是正常的语言演变现象。在汉语中 ,单音词和 四音词数量不多 ,在汉语整个词汇系统中所占比例不大 ,并不 影响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的成立。汉语词汇之所以没有大量 地发展为单音词、四音词或更多音节的词 ,而形成了双音化的 规律 ,这是因为 :第一 ,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已经能够 克服单音词所存在的同音词多、词义负荷重 ,影响语言交际 ,影 响汉语发展的致命弱点 ,已经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无 穷多的词来充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 ,符合了最经济的造词法 的原则 ;第二 ,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已经符合汉民族人民喜用 双数、喜用对偶形式的传统文化习惯。因此 ,汉语的单音词向 多音节发展 ,理所当然的以双音节为主 ,从而形成汉语词汇双 音化的规律。纵观汉语汇发展的历史 ,汉语词汇在发展演变中 找到了双音化的规律 ,就如同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找到形声造字 规律一样 ,最具有能产性 ,最能促使汉语向具体、准确、精密、丰 富、发达的方向发展。这同样可以看作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 重要的外部原因。 参考文献 : [1]  王力. 汉语史稿・构词法的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词的种类和配合[M]. 上海 :商务印书 馆 ,1982. [3]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4]  潘允中. 汉语词汇史概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5]  黄志强 ,张剑桥.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J ]. 复旦学报 , 1990 ,(1) . [6]  杨琳.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论[J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1995 ,(4) . ・64・                    韩娟 :《荀子》成语研究                 2005 年第 5 期